心理学家:差评“父母皆祸害”现象

文 / 心理奶爸
2018-01-03 05:0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5岁的未婚少女晓英口述:

我爸妈没有一会儿安静的时候,他们两个只要在一起就吵架,比冤家还冤家。

爸爸是个很专制的人,家里什么都要听他的。我们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交流。对我的事大到学业、工作、婚姻,小到穿衣戴帽,什么他都要干涉。所以,只要爸爸在家,家里的气氛就特别阴沉、压抑。只有他出差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

妈妈是个很没有主见并且软弱的人,是个信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典型农村劳动妇女。爸爸大发雷霆的时候,她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候甚至为了避免战火蔓延到她身上,故意帮着爸爸责骂我。

心理学家:差评“父母皆祸害”现象

晓英的故事引人同情,不免让人颇有些认同 “父母皆祸害”的观点。

也有些人认为无论我们拥有一个多么悲惨的原生家庭,那些经历都已远去了,就let it go吧,我们还有自己的未来。

但对于深受原生家庭痛苦影响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轻易否定他们童年所有受过的伤,也不会容许我们去否定。

放下过去显然不是最好的答案,爱也不是唯一的答案,怨恨父母更不是一个好答案。
心理学家:差评“父母皆祸害”现象​明确的答案往往是有毒的,越清晰越肯定,越可能是毒药。

就好比《巨婴国》这本书,它只描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这种分裂会给人造成“父母皆祸害”的假象。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期的影响是存在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模式都有明显范式作用。但是一味强调原生家庭的环境有重要影响并不正确,因为很多行为模式与遗传有关,还有些与当下生活相关。

家庭并非是所有问题的主导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观察的对象。”

如果我们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客观地看,忽视了家庭自身的正常功能也无视了社会及文化上对人的负向压力。

其结果可能造成“我们将只能获取片面的事实”,失去问题的焦点;“加重来谈者的受害者心态”,让读者对原生家庭、父母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家:差评“父母皆祸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