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求助者心理咨询反馈选录
自1999年来,美龄心理咨询作为一个致力于为各行业、各地域人士提供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心理调整方案技术的健康信息咨询机构,着力以本土化文化理念服务于个体及企事业单位,我们在更大范围始终为客户提供更有效、更好、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服务。目前我们的求助者来自全国各地,欧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亚洲的日韩等国也有很多人向我们寻求帮助。
我这孩子怎么了,怎么不喜欢上学,作业不做,天天上网打游戏?
——家长的困惑
现在学生是咋了,越来越难教了,不看书天天网吧里面泡?
——老师的疑惑
唉,现在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都是家长老师安排,我自己呢?
——孩子的困惑
孩子困惑,家长焦虑,老师疑惑。每个家长都尽心尽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寄望孩子拥有闪亮的人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此刻人生的闪亮,桃李芬芳,出类拔萃;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闪亮。
围绕孩子,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网瘾、厌学、抑郁、焦虑、强迫、品行障碍、环境不适、离家出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孩子,还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
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教育内容呢,父母,学校和社会都把焦点放在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和文娱特长教育,为之疯狂投入精力与财力,进入一种白热化状态。现在也有一小部分教育者把眼光放在生活生存技能教育上,但远远不如基础文化教育和文娱特长教育更吸引家长的眼球。目的是什么呢?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但对于孩子的另一方面的成长教育,性成长的教育,却几近空白。真的只是学习好,有特长,在事业上成功,孩子们就幸福了吗?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一次咨询结束后,有时候心理咨询师会让求助者写一下本次咨询的感想。以下我们是我们汇编的青少年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心理咨询反馈(心理咨询感想)。
之一:青少年学习焦虑篇
经过几天的调试,我感觉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焦虑的情绪基本没有再出现,而且现在甚至有了一个较为清晰且明确的动力和目标了,与以前每天只是昏天黑地的学习比起来,高三是乎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
韩老师这两天告诉了我很多想问题的角度和积极的处事方法,让我觉得挺受用的是订立长远而理性的目标,只要订立了目标,生活才会有方向性,才不会盲目,就不会百无聊赖地出现各种奇怪的想法了,对于我的目标,虽然现在我还不是很明确(未来干什么我的确一时半会儿不能有什么很好的想法),但我已经学会不拘泥于眼前一点去思考问题,开始放宽思路,放开心胸,去接纳一些以前我认为是不好的事情,眼界一打开,心中的郁结也随之打开了。
光有自己的宏伟目标似乎生活又缺了点人情味,这话从我们这些时时刻刻沉溺于关怀和爱里的独生子女中说出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因为我们好像真得不懂爱,才会让我们都生活在各自冷漠的牢笼中,不愿伸出手去关爱那些曾经关爱过我们的人。这两天在美龄心理咨询室看到了来自河北母女的情形,见到了武汉大哥哥的为人处世,见到了咨询室里哥哥姐姐们的表现,已经十七八岁的我真是自愧不如,甚至有些懊悔,懊悔自己作为下一代却不会去关爱身边的人,不能身体力行为他人分忧,却整日被自己扰得团团转,便更想从泥潭中拔出腿了。
以前的我碰到事情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现在我终于也敢向班中那些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理解他人,为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未来而奋斗看。我想,这大概就是韩老师您希望我获得的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收获了吧,我自己也明白,这就是我要寻找、树立并且要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意义。带着这些行囊,步入生命的旅程,我相信,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是一个积极的行路人!
之二:青少年厌学网瘾篇
在这里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心理咨询师,一两句话就能把大家逗乐了。
激情飞扬这四个字确实很难和我们这些高三的学生挂上钩,除了上课老师偶尔活跃一下气氛外,我们大都埋头于如堡垒般的书中,哪有什么Passioning 但就有些同学很厉害,写作业都能写的眉飞色舞,其实我要是精神好了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哈哈,其实学习本身很有趣,那要看你会不会发现啦。
新的知识很能吸引人的,除此之外定一个目标,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太高,这样就会很有动力,成功后就有一种成就感,我想这就是维持激情的法宝。
每个人都有激情飞扬的潜质,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用激情感染别人,为生活添姿添彩。
之三: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篇
01 青少年同性恋篇
现在觉得自己挺幼稚的,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只是觉得对她有一种依赖和超出对别人的信任,更多的是有一种好奇心理。由于已经习惯于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所以会难受,现在心情平静了很多,对于男孩我也没有真正的用心去了解过,只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朋友的讲述去评判一个男生!
曾经把她当做一种动力,但那样的动力很短暂,想起过去,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些不值得的付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于那时候,我开始只是觉得和她在一起很开心,没事会想到她,由于我俩无意间谈到关于同性之间的问题,导致她对我,我对她产生了某种假象,我俩让那种假象继续了下去,才导致了这样的关系,现在想想那并不是喜欢她。
现在生活中突然失去了关于她的一切消息,只是会觉得缺少了一部分,看到什么时会想到她,再加上知道她现在过得很不好,心里会有些难受,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了让我们都好起来,我也会努力做我应该做的事!
许多次想远离尘世的淡漠风烟,远离寂寞,却发现,无论我走得多么遥远,无论我经历过多少艰难,我永远也离不开我头顶的这方天空,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我的青春里,不仅仅是寂寞而已,我的文字,在我心底,是柔柔的,暖暖的忆念。在我的世界,我的文字,与寂寞有染,与爱有关。
02 青少年手淫、早恋篇
性本质上看来是孕育生命,所以有性才会有生命,这样看来性是生命的起源,所以性是神圣的,但性也有不同的一面,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去体验性,感受性给身体上带来的快感,那样的性是肮脏的不好的,是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辱骂的,是不好的。当一个女性和一个男性彼此相识相爱,从牵手、拥抱、接吻,然后就是发生性关系来彼此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意,那样不只是身体上带来快感,心理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不会觉得肮脏,也不会感到恶心,反而会有一种甜蜜和幸福。
但是我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青少年的爱情好像不是一种爱情,只是一种喜欢迷恋罢了,但是在青少年之间也会有一些人提早体验性,然后他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性器的成熟给他们带来一种性欲望,这时候我们会去看一些关于性的东西,网上也会有一些性的东西,但那些东西往往都是抽象的,都是不好的,不过也会有很多人会看,女同学有人看过极少,男生大多都会去看那些色情片,不过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男生也会说一些不好的情色的话,听了也就听了,没什么感受。台湾娱乐节目也会说一些黄笑话,听了觉得很正常。很多男明星也会说看黄片,这也觉得没什么,我也相信99.9%的正常男生都会去了解性,看色情片,只有极个别的男生不会去看罢了。
性,我觉得性是美好的,对性也没有必要像传统那样保守,当然我这个年龄不能发生性,但是我觉得两个爱情程度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可以发生性,这样的性是美好的,不仅身体上带来快感,心灵上也是种更深一步的交流,所以我觉得那样的性是很美的,不需要什么隐藏的,就算事后不能在一起生活结婚,那也没什么, 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觉得性不只是孕育生命,性就像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吃饭,就和那种道理是一样,所以想想也没什么。
性是孕育生命的起点,有了 性才会有生命,这样性是多么伟大的,是它孕育了生命。想起妈妈把我生下来,当时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新生的喜悦吧!所以性是伟大的,如果没有性就没有我。所以我们应该保有感恩的态度去看待性。人和人结婚后就会进行性的行为。可能刚结完婚会很浪漫,爱意很浓,但结婚不是为了“性”,而是要相扶在一起过日子,当然其中也会有性,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两个人会因为性而生下自己的孩子,然后为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去努力工作,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然后一家人会很快乐幸福,这样“性”是多么美好的!
爱是什么?大家都会说性爱,那就说明爱中一定会包涵性,但爱情并不是喜欢,不是友情。当一个男生爱上一个女生,他的出发点一定不会是性,而是想和她在一起,就是手牵着手,看到她受欺负会保护她,去照顾她,去疼爱她。女生喜欢一个男生也是一样,不希望对方受到伤害,这种爱是从心理而不是生理。我认识一个姐姐,她爱上了一个男生,就会用心,会照顾他关心他,这样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彼此双方都是真心相爱,那样这样的性是美丽的,是可以让大家认同的,男生爱一个女生会用心,不会让那个女生受到伤害,而不是千方百计的想和那个女生发生性关系。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奶奶和一个老爷爷牵着手在河边散步,我想他们之间应该是爱情也是亲情,他们这样相伴一生,到老了还可以那么快乐的在一起,我想那才是爱情。
男女之间有很多感情,爱情、亲情、友情,只有有了爱情才可以有性,那样才是正确的。一夜情也是性的一种,但那种性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所以男人和女人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就去接触性,随意的和任何人发生性关系,那样是对自己的放纵,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青少年绝对不可以过早的体验性的,因为那样会对我们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性就像果实一样,只有成熟了去品尝才可以体验到甜美,而过早的采摘品尝到的只是苦果,所以我们青少年是不可以过早体验性的,那样只会对我们心灵造成伤害,到最后也只能后悔,性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去品尝才是美丽的。
“性”也可以是一种一种诱惑,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去接触,想去了解。有些人往往经不起性的诱惑,就去花钱找小姐进行性交易,那样的性作为一种交易是可耻的,是肮脏的,是恶心的,它玷污了性的本质,把原本纯洁的性变成了一种肮脏的东西。
性如果是一种交易、娱乐、消遣,为了追求快感而去体验,那它就是肮脏的恶心,如果性是由爱意产生的,是在正当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就是美丽的,他就是圣洁的。所以正确的性不是像网上那样恶心,抽象、诱惑的。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要体验性,但要在正确正当有很深的爱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正当的年龄就要做正当的事情。性的本质是圣洁,只不过大家容易在一些不好的黄色网站上、书籍上扭曲它的意义罢了。有了性才有了生命,所以性是正当的行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东西,所以性是美丽的是好的。
之四:青少年人际障碍篇
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天,我的收获却很大。通过一连串的发问以及互相的谈话之中,我渐渐明白,原来我一直深信不疑别人在说我坏话,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错觉甚至是幻听。这一点思想的转变其实是我心理走出阴影的巨大转折点。用筷子夹玻璃球、用手击打气球、益智小游戏等等几个简单的小游戏正帮助我一点点找回自信。放开自己,学会放松心情,忘掉焦虑。大声唱歌使我明白我要寻找合理发泄方式来宣泄。
以后我会努力发掘自身优点,多运动多放松,停止瞎想,保持愉悦心情,树立自信,放开自己,开开心心大大方方地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之五:青少年抑郁篇
其一:开始时我心里想可能也没有多大意义,有点不想做,但还是做了,你说规则的时候我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和别人积极的交流好,还是封闭好,于是马**过来时我也让他看了,我也看到他的了。我的完成后,就走到王**身边,她并没有让我看,然后又走到那个女同学身边,我看到了她的,然后她问我的,没让她看(当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当王**在桌子上写名字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图案。
没想到他们都知道了我的图案,那个黄老师和那个男的我就没有沟通。当问名字的时候,别人只说了姓,您也没要求那么具体。知道多少就写了多少,反正是玩嘛,去问别人也不一定让你看。您说“来咱们对对答案”,大家都摊开时,马**、黄老师、那个女的还在改,我觉得没必要,就像考试结束铃响了以后那样,很不应该,就像做人一样要规规矩矩。让后您开始点评:“社会上的规则本来就不是那么清晰,不是明显的束缚你,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们贴图案时,让说几句对方接受的话。我想您是让我们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就脸皮一厚,该说什么说什么了。我觉得黄老师在强词夺理,她的一个图案是不对的,您接电话时马**跟她争论了两句,所以后来惩罚她时给她贴了大红花。女同学的“玉”字那样说就没有标准了。她说得太牵强了,所以我不同意她贴我,然后给他个面子就让她贴了,不过她说的那两句话还是不错的,只是我没有听很清楚。
您让我们说各自的想法,我认为自己应该积极点!
其二:您说了规则后,我觉得有点新鲜。一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我想韩老师不怕把椅子和地毯弄坏了吗?听了让我们唱歌后,我胆怯了,因为高中时几朋友说我唱歌不好听,但是遇到这种场合,只要撕开脸皮了,努力的唱自己会唱的歌,第一次他们输了,就那样过了两遍,也没觉得太好玩。中间您说有几个声音放不开,太小,我就大胆唱了几句,觉得我的声音不小。
后来方**的妈妈也参加了。我们输了,他们攻击时我和那个男生努力的保护黄老师,使劲的推。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方**的妈妈在左边呢,忘了保护她了,多不好意思,这时有点不想进行了,正好你说今天结束。
我知道您点评是关键的,我注意听着:“平时该玩就玩吧,这不是放开了也很高兴吗?为什么要想有什么意义呢?”然后您对我们的情况逐一做了评价,还说我们做个体咨询时你会不留情面。我觉得收获很多,但与我的期望还有差距,我希望自己尽快好转。
看到咨询室几个人忧郁的表情,觉得和其他人不一样,社会上的人精神抖擞,激情满怀,有种掌控天下的气势。别人春光满面,我们几个表情死板,看到这我的心情复杂,同情、厌恶、排斥、说不清楚。
后来我想韩老师说得对,为什么要想生活的意义呢?只管好好过呗。
孩子痛苦,家长痛心,老师头痛。家长管不了,老师教不好,好孩子做不了,这到底怎么啦!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形呢?
(一) 应试教育的原因
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它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双基”和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
通过近百年人类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同步教学(班级授课制)所追求教学内容是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1)应试教育偏重智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选修和免考科目。曾经带学生到某重点学校的附中参加化学竞赛,发现初三年级课程表上除了中考科目语数英物化政体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可谓极端真实,真实极端。
(2)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较丰富的,但往往缺乏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雷声哄哄的教育改革正是以往填鸭式造就的英才们带领的,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3)应试教育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应试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一化为机械的加工。
(4)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重压力的淘汰赛。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要知基础教育(包括高、专、职及成人高中)是服务大多数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1)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巨大差异。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早期教育:能力胜于智力。
(2)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孩子处的核心地位,被超量的爱包围着。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
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3)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不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童年,需要体验什么 ?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4)家长教育意识虽然增强,但时间精力不够,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5)社会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减少,特别是性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三) 学校教育的原因
教育之痛不在于我们教师的负担多大,学生的任务多重,而在于我们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行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粘合在一起,这种脱离的状态使得整个教育体系面临“两张皮”的困境。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一边是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考核体系,两者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我们的课程的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情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新课程还有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强调减 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评价上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教师、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对教师评价的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 习成绩作为教师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的目标是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 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四)社会环境的原因
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发展是好的,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问题是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还是“两张皮”。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都会“撒谎”,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
这不是家长和老师品德问题。是一些教育理念太保守、陈腐、过时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思维、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改进的。和社会发展文化环境不相融合使得现代的教育空泛委生硬、苍白无力。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冲击,甚至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推陈出新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的传统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环境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而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老师的不适应今天的教育环境。简言之,我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相匹配。举个例子,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运用计算机成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你却要让孩子放下手中的计算器,去使用珠算盘;你要你的孩子不要上网,中规中矩去读线装书……你看你的教育还有没有生命力?
另一个方面,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幼儿园,任何回避问题的态度都是不明智的。把社会问题如实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妥的。
(五) 文化发展的变化原因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心理状况,来自于三大系统的信息沉积。这三大系统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
2004至2007年间中央政府将会投入100亿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的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但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 (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度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高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系统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
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娇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 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难道他们就该自杀、就该消失了吗?试想坐轿子:每个人都喜欢坐而不愿意抬,但如果都去抬轿子或都去坐轿 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
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56%(男女比例对半);家长要我学的占3%;讨厌这样学习的占9%(其中男生占74%、女生占 26%);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7%(男女比例掺半)。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目前,“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即:在家长、在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
“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 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 少年犯中85%的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的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的事物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 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六)人际环境的原因
很多家长认为网络害了孩子,尤其是网络游戏,很多学校还一度劝诫学生不要上网。但是研究者的结论恰恰相反:网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孩子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网瘾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畸形的问题,它是中国很多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高文斌说,“关键还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否则青少年是受不了的,我们的民族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造成网瘾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我们的中小学,最核心的评价体系就是成绩。
再一个原因,高文斌认为,就是成长中参照系的缺失。现在的小孩,在学校就是上课,放了学就由家长接回家了,也没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间。在学校就是课间的十分钟。但在网络上,他突然发现有那么多朋友,就转向网络。
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被称为‘去势教育’,所有课程都是按照女孩子的成长规律设置的。强调记忆,强调重复,男孩子喜欢的竞争性强 的、野性的东西都没有。在中国,网瘾主要是由网络游戏引起的,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游戏都是打怪、升级,提供了这种竞争性的、‘野性’的东西,这对男孩子 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孩子成瘾的特别少,就因为女孩子通常对这些不感兴趣,网络上目前还没有特别能吸引女孩子的内容。”
但是,中国的青少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网成瘾,这就有个体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
家庭是上网成瘾的主导因素。首先,网瘾少年的父母双方,几乎一定至少有一位是有些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这类父母对孩子长期指责、批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这样,孩子一旦出现什么差错,转而向网络寻求安慰。第二,患网瘾的孩子绝大多数父亲功能缺失,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很多父亲忙于工 作,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亲对小孩控制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旦父亲功能缺失,孩子的自控力就出问题。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 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上网逃课厌学甚至包括一部分恋爱都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 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