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针灸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临床经验选介(一)
——以经络学说为辩证论治主体的医疗特点
陆焱 上海中医药大学
提要:陆瘦燕和朱汝功系沪上针灸名家,在数十年的针灸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医疗风格和特点。文中列举四则针灸医案治疗经过,阐明其“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主体”的证治经。
针灸学家陆瘦燕和朱汝功夫妇毕生从事针灸医学研究在整理研究针灸理论,开班设社,传播发扬针灸医术的同时,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本文仅从他们重视经络理论,“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主体”这一方面结合临床实例予以介绍。
病例1面痛
郭某,男,42岁。1963年10月16日初诊。早年曾患面痛,经七星针治疗而愈。近因工作劳累复发,右面颊及颞颥部毎于午后傍晩疼痛发作,以鼻孔旁侧为最,逢热即感不适,大便不成形,脉濡缓而小弦,舌胖质红苔白腻。
针对上述病证,陆老认为面颊为阳明之分野,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凡火热之邪上乘,阳明脉气失宣,皆能导致面痛。本例患者劳累后发病,大便溏薄不成形,脉濡缓,舌胖苔白腻是一派脾虚湿困之象:又见脉小弦,舌质红乃是虚火内郁之候。患者从事脑力劳动,心神过劳,则心火炽盛,引动肝阳,挟湿浊上浸阳明之脉故在午后傍晚疲劳时,虚阳浮动,阻于阳明而发面痛。
治则:清肝泻热以治标,化浊和络以治本。
处方:右侧风池、太阳、迎香、颊车,配左侧合谷,以宣通阳明壅滞之经气。用捻转补泻法。
阴陵泉、配足三里,以泻水补土健运中洲而渗利水湿。用提插补泻法。
中脘、行间,健运化湿,平肝潜阳。用提插补泻法。
本病间日治疗,经4次诊治而愈。
病例2瘿气
胡某,女,23岁。患瘿气已7-8年,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颈项漫肿,心情容易激动,烦躁不宁,皮肤灼热,多汗,胃纳亢进,易感疲劳,胸闷不舒,呼吸急促,时有心悸,脉细弦,苔薄滑。
陆老认为,该病例属现代医学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津液不行,聚而为痰,痰气相结,经络阻塞,搏于颈部所致。根据经络学说,足太阳经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另支出缺盆,斜上出于”,足阳明经筋“上颈,上挟口”皆经过颈部,故陆老独取太阳、阳明两经的穴位以疏通经气。
处方:昆仑、人迎(点刺)。
昆仑为太阳经的经火穴,用捻转泻法。让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侧同时捻转,得气后,大指向后搓几下,反复操作8次。人迎是阳明穴位,又是足阳明、足少阳的交会穴,点刺人迎穴,以疏通颈部经气。
第一次针刺时,即感颈项轻松,针后昆仑穴颇觉沉重,次日颈项漫肿略小。第二次同法续治,隔日颈项漫肿已基本好转,虽工作紧张,亦不觉劳累。
病例3头痛
杨某,女,30岁。1975年8月1日初诊。头痛27年多,近年来每月发作1次,每次连续4-5天,服止痛片无效。就诊时,右额颞部疼痛如劈,伴有恶心呕吐,微有口臭,精神烦躁,汗出如珠,面红,下肢冰冷,仰卧不能稍转,呻吟不已。脉弦滑,舌苔薄质绛。
朱老认为,此乃胃中积热阳明郁火循经上扰肝火上炎,阳滞清空所致。额颞部系阳明、少阳脉气所过,故该部疼痛如劈,根据“标本”、“根结”理论,人体四肢末端为“根、为“本”,头面、躯干部为“结”、为“标”,因此,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部、“根部的穴位,其作用可以到达头面躯干的标”部、“结”部,以治疗这些部位的疾病。朱老治疗此例,即据此理论,上病下取之。
治则:泻火潜阳,宣络止痛。
处方:足三里、内庭、合谷,手足阳明同用,以泄阳明郁火。足临泣、太冲,表里同治,以清肝胆冲逆之气火。
手法:用平针法,提插捻转相结合,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
针后15分钟,右额部疼痛逐步减轻,20分钟后又见1次呕吐,半小时后疼痛全部消失。患者因口渴,饮温开水杯,未见再吐。起针后,身体能转侧起坐。当晩7时许,右额部又稍感疼痛,患者同室职工来找朱老,即再前往针治一次,取穴、手法同上,针后片刻,疼痛即止8月2日下午6时三诊。昨天针后,晚上吃稀粥1两,未呕吐,右额部亦未作痛,再用上法针治,以巩固疗效2夵后随访,右额疼痛未发。
病例4肩痛
王某,女,43岁。右肩关节疼痛2周,提重扭伤为因,在肩关节内侧有自发痛,压痛拒按,抬举时自觉筋脉牵制。
朱老诊痛处属手太阴经部位,根据“上病下取“手足同名经上下贯通”、“同气相求”的原则,进行治疗以疏调经气。
处方:三阴交(右)。
手法:用平针法,提插捻转相结合,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加强手法一次。
针后,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感肩部抬举时筋脉牵制,按筋会阳陵的原则,取同侧阳陵泉。手法如上,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
后又巩固针治2次而愈。
经络学说是在反复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整套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防治疾病实践的理论体系,陆老和朱老不仅在实践中充分加以应用,以此指导临床,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经气的含义,“标本”、“根结”理论与腧穴主治规律的关系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十二经脉病候的析解等,丰富发展了经络学说,对指导针灸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