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个班,真正拉开孩子间差距的,就是每天这15分钟!
无论是在重点班,还是在普通班,同在一个班,同样的老师教,总是有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这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其实,拉开差距的不是表面的成绩,而是有没有用好“15分钟”,用不好,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1、差距,来自时间管理
孩子的学习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但同样是1天24小时,同样是上学、放学、写作业,而且父母还尽心尽力地陪读,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的很好,而自己家孩子成绩却总是不见起色呢?很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甚至有些灰心丧气。
有的家长说是孩子太粗心、太磨蹭;也有的家长说孩子太懒、不爱学习;还有的说是孩子学习方法不对……看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孩子早都改得差不多了。
其实,孩子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时间管理,大部分的孩子只看到眼前——眼下的功课、眼下的作业,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只用在眼前零碎的事情上,他们的每一天都是零散的,而不是一个整体。
那些优秀的孩子呢?他们有目标有计划,很清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孩子从普通到优秀,差的就是“时间管理”,不要只看到眼前,更要看到明天,这样自己的时间精力才能“好钢用到刀刃上”,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2、时间都去哪儿了?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孩子,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事情太多。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远是无穷的。
上面的第一张表,启示我们——
既紧迫又重要的事,马上去做:
这些事在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收益,需要在当下优先完成。
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抽时间也要做:
这些事虽然不会在短期产生明显的收益,但确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知识、分析错题错因、背单词、课外阅读等。
紧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这些事看似十万火急,但对自己短期和长期的收益有限,却往往会占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时间。例如课外班老师布置的打卡任务、学校社团的一个临时任务,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和处理规则。
既不紧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这些事暂时搁置或是削减必要的时间投入则是最合理的决策。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过是紧迫的。
在此基础上,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每天的时间安排,知道时间花在哪里,是否在一些看似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目标和计划的孩子走一步算一步,很多事情都是被动完成,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所做的这些努力的价值就很低,甚至是盲目的、无用的。等到考试了,再慌里慌张的做复习计划,就有点像是临时抱佛脚,学习能好到哪?
怎么办?你不妨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下一天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钟的最小时间单元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每天、每周结束后,考虑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娱乐、活动、休息的时间是否过多或过少?
3、用好这15分钟
孩子的成长进步,就在于一个个的时间段的管理和计划,一个计划就是一个成长阶段;就在于平常的每一天抽出15分钟,想一下今天都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样才能不停地进步。
但即便有了每天的计划,很多孩子仍然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细细盘点下来,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被大量的琐事占用,例如通勤(上下学)、等待(等吃饭、等家长接送、排队)、放松(午饭后、午睡后)。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关键在于对时间的精细化把握。这就是下面这张表告诉我们的诀窍!
如果按照学习的内容划分,可以得到完整时间和碎片时间;如果按照孩子的效率高低划分,可以得到高效时间和低效时间。
01、“黄金时间”
高强度的主动学习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时间的“黄金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孩子可以完成一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各科的限时训练(尤其数学)、难题的重点突破、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
02、“垃圾时间”
低强度的被动学习
碎片化的低效率时间是学习的“垃圾时间”,孩子的精神状态欠佳,也没有充足的完整时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此时适合进行一些不需要进行大量思考的低强度学习任务,例如听英语新闻/录音、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或英语的练字、摘抄积累作文素材。
03、“反馈时间”
归纳、总结、调整、计划
完整的低效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反馈时间”,适合进行对白天所学知识方法的总结、错题的分析与归纳、反思自己的学习计划、思考下一阶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04、“积累时间”
背诵、记忆、复习、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积累时间”。“积累时间”,适合进行与记忆和积累相关的学习任务,例如巩固英语单词、背诵语文古诗词、熟悉作文素材、背诵数学知识点。
孩子之间的素质相差并不大,学习方法大同小异,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有没有每天的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有时就算没有别人聪明,但只要有目标、有计划,只要能坚持,那一样会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