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这玩意该怎么管
你是不是有时候有这样的困惑,一大堆事情摆在面前,却不知道从何做起,或者能往后拖就往后拖。你认为你只是懒,其实你是不会时间管理,说白了,时间在那,你只是习惯性忽略罢了。
那时间管理到底该怎么做呢,小编我总结了7个步骤,供诸位参考:
一、明确或寻找问题
思路: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寻找根源
目的:解决无效时间,提升有效时间
当我们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后, 我们才能更大程度上调动自身潜能,激发热情去实现它。因此,在你读完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后,首先要做的不是直接去应用书中讲的那些方法和技巧,而是从基础做起,认真记录你的时间,看看你当前每天的时间都哪儿了。
记录的方法也很简单,比如说你花3个小时读书,读完后,你看下表,记下:
13:00-16:00 花费三小时读书
以此类推。
等到晚上,你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24小时计划表了,此时你就要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看看时间都花在什么活动上。
我们人类时间分配的领域无外乎这六个方面:工作、学习、身体、社交、家庭和个人兴趣。计算一下消耗在各个上面的时间,接着对照每一项写下自己希望消耗的时间。
但低效拖沓的人在无所事事这一块时间消费会占比很大,当你自己看到那个数字时你会很惊讶,没想到只是当时一个小小的偷懒念头,竟让这么多时间溜走!
这样第二天醒来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发呆发愣在手机上游走时会自我警觉。一天接着一天,坚持不到一星期,你的有效时间就会大大提高。
二、运用心智,掌控自我
思路:自我控制,克服拖延
目的: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第一步做完后,你会面临着六大领域时间投入的权衡:想多学习一会儿,可是这时间从哪调配过来呢?少点社交还是少打会游戏刷会儿剧?
两种方法:开源和节流。所谓开源,就是从其他时间里抢夺一些过来,一天睡8个小时嫌多,分一个小时给读书,少睡会。这说着容易,实践起来不是一般的困难,我们需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具体有哪些方法?
①在讨厌的任务和轻松的任务之间,选择讨厌的任务去做;
②每天都固定某个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比如说晨跑,或早上冲冷水澡;
③在规定的任务时间内,最后关头坚持下来,不提前放弃。
所谓节流,就是在已有时间内,通过一些小技巧,提高时间利用率。方法如下:
①:在学习完成任务期间,压制自己逃离冲动,搁置脑中各种理由,专心手头的工作;
②:给任务加闹钟提醒,戴上耳机调到最大音量,以提醒自己要做事了;
③:将任务拆分,先开始去做小任务,渐入佳境。
在这一步,我们任务的重心是培养自己的执行力,为接下来长期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系统策略,层层提升
思路:精力管理,劳逸结合
目的:提升自己持久作战能力
当问题清晰了,执行力有了一定保障,我们就要把目光转移到不同任务之间的衔接上来。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大脑的意志力和精力极易受到消耗,能否成功过渡,可以说是时间管理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假设你早上9点起床,读了3个小时书,接下来的活动肯定应该是吃饭,而不是继续去做需要较高认知能力的活动。吃饭的过程中呢,不要同时去做其他活动,只是专心吃饭,吃完饭后,娱乐调节一下,而不是立刻开始下一项任务。
1点左右,是人们生物钟自然困的时间,顺其自然,睡个1个小时以内的午觉,醒来后你会感到自己精力更加充沛。很多人认为午休不重要,其实午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个人下午的工作效率。睡过之后,你会明显感到自己脑子很清醒,并且下午不犯困。
下午2点左右到4点,你安排了另一项比较耗费脑力的工作,当收手的时候,你大呼:“终于搞定了!”此时不要急着去开展下一项脑力活动,而是去操场健身。要知道,运动也是充能的一种极佳方式。
6点左右,运动完冲个澡吃个饭,7点左右可以开展下一个需要高认知能力的活动,9点结束。娱乐和放松一会儿,在11点左右缓缓进入梦乡。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杂事扰乱我们的心智,打乱我们的安排,但我们脑中要有这个模版,尽力往上面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瞄准月亮,最差也会落在星星上。
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同类活动不见面。看书和写作属于一类需要高认知能力的活动,但运动就不属于,而是偏向于肢体协调。把二者交叉结合起来,事半功倍。
四、细节把控,决定成败
思路:运用套路,深度学习
目的:提高自己学习的质量
这一块呢,我所提到的词和方法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什么脱机自习、什么番茄工作法、什么冥想、什么晨间日记。哪种用着舒服,哪种喜欢用,就用哪种。这个不强求。但目的一定要明确:提升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深度。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所需遵从的四个原则:
原则一:工作要深入;
原则二:拥抱无聊;
原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原则四:摒弃肤浅。
这四个原则都不难理解,其实也就说的一件事:专心。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
例子遍地都是,同样是写干货文,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细细观察他们的文章内容,都能发现大量作者提炼和思考的结晶,这些东西,才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五、管理工具,高效提升
思路:工具思维,借力起飞
目的: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
时间管理的工具,无外乎这三项:时间记录,清单反思和复盘。关于这三者,我在前几天的爆文《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里已有详尽叙述,推荐大家花费几分钟看一下,绝对值得。
但我还想追加一点,关于复盘,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分为两项:日回顾和周回顾。
①日回顾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会运用讯飞语记来口述一个简单的总结:包括自己的心情、今天没说但想说的话、没做完的事和今日的压力。全部表达出来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安稳更深度的睡眠,来进行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
②周回顾 周回顾比较麻烦一些,做周回顾的时候,我一般选择是在每周日晚上的10点。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七天的语音总结都听一遍;
第二步列一个未完成事项的清单;
第三步是写一写这周的总结;
第四步就是要提出第二周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案;
第五步要写出来下一周的的计划方案。
按照上述流程走,你每周的生活都不会过得浑浑噩噩,你会惊奇的发现,时间变慢了。
另外再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晨间日记。我也尝试过一段,不过自己现在生活还算清闲,暂时不需要就没有继续使用了。当时使用的时候大概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首先我会写下今天的日子,包括起床的时间以及自我激励的格言。我记录的主要八项内容分别有昨日工作汇总、本月目标、今日安排、读写进展情况、人脉社群家庭、工作学习创意、健康锻炼饮食和微习惯养成。
首先回顾昨日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制定今日的计划。
而第二项查看本月目标,是为了使自己的进行的工作始终不偏离中心,时时刻刻关注本月目标的进展情况。
第三项就是制定今日安排,首先要看到今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其次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要给自己安排些额外的工作,不能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第四项就是读写进展情况,要记下今日昨日花费在读书和写作上的总时长。
第五项是人脉社群和家庭,这个很多人都会忽视,但在《稀缺》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叫做管窥效应,意思是什么?我们如果只专注于当下和手头的工作,就会产生隧洞思维,眼睛只盯着眼前的这一点,会忽略很多事情。
当你发现自己的晨间日记中这一块的缺失非常严重时,就要意识到是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欠缺,要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
第六项是工作学习和创业,这里面都是记录一些自己的碎碎念和一些未来的计划和打算,不一定会切合实际,但只是作为灵感和想法记录而已。
第七项是健康锻炼与饮食。对我来说,吃早餐、不熬夜等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记录我的完成情况,可以时刻监测我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好的身心,在写作上获得长足发展。
第八项是微习惯养成,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执行力,并不是我们不懂道理,而是容易健忘。所以我会把一些自己想养成的习惯写下来,放在晨间日记中每天都做提醒。
等到习惯成自然了,再把这些记录去掉。
六、独特方案,因人而异
思路:自我省察,去伪存真
目的:让新的习惯与自己性格相适应
我们知道,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通用通法。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比如说我,无论怎样坚持都无法早起,哪怕昨天晚上早睡。那么对我来说晨间日记就十分不适合我,但有些朋友是晨起型人格,这个工具对他来说就好用非凡。
那么我们该怎样衡量取舍使用哪种工具呢?
观察你自己对它们的情感,以及使用它们时内心的愉悦程度和成就感。人是感情的动物,任何事情,如何我们对其缺乏感情,那就很难坚持下去。因此,非理性一回,凭借自己的感情冲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
七,实践启动,自由梦想
思路:实践,分享,反馈,再实践
目的:坚持让好习惯伴你一生
到了最后一步就是不停的重复、修正、再重复、再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水平。我们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和长期目标都会不停地发生变化,此时相应的时间管理办法就要做出调整。
比如说在你忙了大半年后,老板给你放了个小长假,这时候就不需要你像工作时把时间抠的那么紧,索性随性而为,好好放肆一把。
总结与反思
最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相比别人更能适应环境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做到最好,只要做到较好并坚持下去少犯错误,人生就会有很大改变。
自律让我自由,追求自由的人生是人人都向往的;
管理是自律的核心,对自身进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管理的本质是习惯的重塑,理解本质更好地指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