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验谈:中美教育究竟为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本期作者:
波妞妈妈
知性博学新手妈妈
波妞妈妈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第二外语教育学硕士,曾在纽约州,俄亥俄州,马塞诸塞州担任小学老师多年。
去年九月,我和先生结束了十年的美国生活,带着一岁多的波妞,海归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我依然从事着和基础教育有关的工作。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接触了国内大量学生,家长和老师后,觉得有必要趁着一年的结点,和大家再一次聊聊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及为我们的孩子规划未来教育带来的一些启发。
国内小学教育之现状
波妞妈妈前段时间拜访一位老友,曾经在美国访学一年后又回到北京高校,她女儿在一所还不错的高校附中读高一,年龄虽小,但在一群留美的高学历博士,硕士群里一点不怯场,举止落落大方,谈吐也非常有见识。这就是我对北京孩子的印象,自信,开放,见识广,有主见。
培养出来这样的孩子,除了和孩子本身以及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但毋庸置疑肯定了一点:国内的基础教育进步非常的快,一线城市的基础教育也在迅速和国际接轨。孩子不仅仅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均衡。这样的一个孩子即使放入美国的学校,也会很快出类拔萃的。
国内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往往是倾其全家之力教育一个孩子,这种现象在美国是非常少见的。与之同时,巨大的付出伴随着强烈的“焦虑感”(参见上海退休教授《牛蛙之殇》)和“功利心”,让体制内的家长和孩子们都有些透不过气来。
几个月还在襁褓中的小baby就要开始上早教课,三岁之后各种兴趣班就要排满日程,学区房买了没?孩子的小学排上了没?以应试为主导的基础教育,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于是有些家长为了跳出这种体制,把小小的孩子送出了国,以为能够松一口气,只不过跳入了另一个“围城”而已,而这个“围城”剥去想象的美丽光环,里面的规则让很多中国家长更加无所适从。
美国小学教育之现状
波妞妈妈在美国小学教书这几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的成功取决于家庭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美国教育是“分层”的,最顶尖的“私立”学校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决策者,录取之严酷丝毫不亚于国内一线城市重点小学的录取。而公立学校的教育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要求仅仅是是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在美国读小学的孩子可以很快乐,家长不管的话,放学后没什么作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未来的层次也就和家长一样,收银员的孩子还是收银员(只是陈述事实,任何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家长想要推娃“爬藤”的话,走的那条道路一点也不轻松,要承担的压力也更加多元化(例如具有争议性的“虎妈”)。
从幼儿园到高中,从上学到放学,从课上到课下,即使一个亚裔的孩子非常优秀,他所竞争的人群是和他一样优秀的亚裔(AA法的限制),拼的不仅仅是成绩(当然成绩非常重要),还要拼各方面的能力,拼家庭的经济能力(美国大学,特别是私立学校的学费非常高额)。这一路厮杀下来,一点点都不比国内高考轻松。
虽然国内基础教育也在慢慢的形成“分层”,但整体上高考指挥棒不变的话,“高考”这个仅仅凭借单一成绩说话的录取还是给无数“寒门”提供了上升的阶梯(social ladder)。因此国内各种“增分”的课后辅导班,兴趣班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反而和美国的课后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国后,经常有家长问我,美国有什么课后班?或者家长会选择什么课后班?首先是体育,体操,跆拳道,足球,游泳等等。再者是乐器,一个孩子掌握一种乐器是标配。然后就是和其他孩子能够区分开来的一种技能的培养。因为美国大学的录取,除了高分,还要看其他各种能力的指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就需要花时间花金钱培养的。
美国小学教育之借鉴
遵守“规则”:契约精神的培养
一位来美国访问的学者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过了几天,她和波妞妈妈感慨: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以为孩子在美国学校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发现学生非常守规矩啊。这个规矩就是我们所说的遵守“规则”,是“契约”精神的前提。对于规则的遵守,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
首先,“规则”的制定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共同遵守的。不能在走廊里奔跑,大声喧哗,不是因为老师的强制要求,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有着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样,在公共场所,不管是在户外游乐场还是在图书馆,所有人都遵守着潜在的规则“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等,所以国人走出国门后,被诟病各种不讲公德的行为,也是这种从小这种培养“规则”教育的缺失导致的。
再次,不遵守“规则”需要承担后果。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讨论制定规则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明确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比方说每个教室里都会设置一个安静的椅子,如果有的孩子没法控制自己,就会到椅子上休息,调整好了自己再回到班级里。如果班级里发生了“作弊”的行为,那会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家长都会被请到学校里,甚至学生都会被退学。所以我们看到的美国小学生的自由,实际上是在人人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有条件的自由。
尊重“个性”:创造力的培养
在遵守“契约”精神的前提下,美国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从数学的学习为例,当你看到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计算3+5=?时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数时不要惊讶,因为这是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是被鼓励的。
一堂三年级的乘法课,老师就是和学生讨论有多少种方法解决“3×5=?”这个问题的。由于美国推行NCLB(No Children Left Behind法案),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通过州立考试(麻州三年级开始数学,英语州考,五年级开始科学州考),这种考试的难度必然定在中等甚至偏下,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通过标准化考试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他们的精力不需要花在反复的训练如何解答难题上。
即使一个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任课老师,特殊教育老师和家长也一起商量制定适合他学习的计划。比方说一个亚裔的孩子刚转到美国学校学习,英文跟不上,老师和家长就会商量一个额外的英文辅助计划。一个有多动症或者读写困难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会定期的开会,给他制定特定的计划和学业的辅助。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一个特殊的标签,他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很骄傲。
因为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老师并不要学生在学习学习上都需要达到同一个高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主张“Differentiation”(分层/分类教学法)。还是以数学学习为例,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那群学生,老师给他们制定的计划就是能够顺利通过州考就可以了;而对于很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来说,可以学习高年级的数学知识。
一个班级里,在同样的时间,学生是在学习不同难度的数学知识。一个数学不好的学生不会因为这个自卑,因为他觉得自己数学一般,但是体育非常好啊。对于一个数学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给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可以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反复做题训练应试的技能。
涉猎各个领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学前班K开始(K是隶属小学系统的),美国小学生就开始涉猎数学,英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习。
和国内教学教育不同的三点是:
第一,知识面的广度:科学(包括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国内所说的通识教育)从K就开始系统而全面的学习;
第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从幼儿园每个学生就有专门的读书目录,需要涉猎不同领域阅读。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你会看到学生们沉浸在读书之中;甚至在学生们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们也会为孩子大声阅读课外读物;
第三,课堂上经常开展各种讨论,这种讨论要求孩子们不仅仅对于所学的知识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且要清楚的表达出来,所以美国孩子的口才都非常的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简单的是对于某项知识的重复记忆,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学生课下做大量的研究,进行调查,写出报告。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
团队合作:培养宽容心和包容力
相比较国内过于注重培养“竞争意识”—“我好,就不能其他人好”,美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我好,别人也可以好”。每个人都擅长不同的领域,可以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国内重点中学的重点班里,每个优等生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其他的同学,唯恐自己的学习经验被偷去了。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孩子们狭隘的“排他性”—“容不得别人比我好”。
而现在社会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所向披靡的,需要的是一支会合作的团队。而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的背后,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差异性的理解,包容和欣赏。这种能力是需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潜移默化的培养的。
未来自己孩子教育之规划
首先,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基本功的扎实是得到了世界认可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多能力培养都是花架子,这也是我在美国教小学的时候,非常注重培养的孩子的基本功。培养扎实的基本功不是快乐的学习能够轻松实现的,孩子是需要下苦功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小学的乘法规则是不要求记忆的(而最新的Common Core也把到记忆乘法法则放入三年级数学目标中)而如果不能马上反应出来3×5=15,孩子又如何计算13×5呢?而这一点我是认可国内的基础教育的,对于思维的培养,特别是逻辑思维,是需要反复训练的。而扎实的逻辑思维,是很多学科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成为“自主学习者”,让我们的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包括力所能力的好的学校等。但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上了个名校为终点的。“学会学习”和“愿意学习”往往比“学到了什么”更为重要。
最后,“您的孩子是最特别的,也是独立于您的个体存在”,不要和别的孩子比,也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和轨迹,他们面临的时代和社会也和我们不一样。在他们求学时代,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如何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到成年后,就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面对的问题。所以说,考上名校不是成功的目标,有一个好的事业也不是成功的目标,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有责任心,包容力的人才是最终的目标。
十年之结语
从我自身的成长来说,我很感谢国内的基础教育给予了我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也感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工作经历给给予了我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我能够在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不畏惧从零开始。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后有机会,都能够汲取这两种教育的精华,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样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