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本神秘面纱背后的故事(五)——关于需求、爱情、婚姻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人,这些往往嘴上说的事和真正需要的事不同的,他们自己不了解自己需要,只是来我们这里吵吵嚷嚷,吵完以后,往往安抚几句就算完事儿了。这样的人以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其次,最后才是年轻人。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陪着她/他聊天就行了。
在《基础心理学》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需要与动机”,说的就是人做出行为的一些背后的原因,即动机和需要。需要的种类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我看来,经常来找我们的人除了物质补偿外,以精神需要为多。我记得有个老年丧夫的老奶奶,经常打电话到办公室来,要不哭诉,要不骂人,电话接起来没有一个小时是不会放下的,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对待她,最后发现,只要顺着她的话语听着就好,到了最后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错误,也就挂电话了。我们自己分析,大致是聊天和赞同满足了她的某些需求,转移了她由于丧夫,以及子女几乎不见面的寂寞,有个人聊聊天总是好的。
后来读到老年人认为幸福最大的条件就是夫妻和美,这才觉得原来婚姻和爱情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依靠。翻到书本看婚姻和恋爱的章节(社会心理学)的时候,发现爱情,这种千古以来被歌唱赞美的行为居然是利他的一种行为,这种情感的倾向居然是利他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那个的形式还是有所分化,一共有六种。即浪漫式(一见钟情),好朋友式(日久生情),游戏式(把爱情当游戏),占有式(独占),实用式(满足需求),利他式(不让我所爱吃苦)。以上这六种形式并不相互排斥,,有些人可能是几种混合式。不管怎样,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最后两个人觉得是否长久在一起,就成了婚姻。
但是婚姻除了爱情以外,还有很多承诺、互惠的方面。满足的需求除了恋爱需求、经济需求,还有繁衍需求。因此,在理论上来说,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女性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繁衍和经济反而成为次要,爱情成了首选的需求。但是反观现代社会现实,又非常奇怪,大多去相亲过几次,但都是以经济和健康为基础,爱情反而成为了奢侈品,婚姻中的情感反而成为了稀有物品。但是在前十多年的社会分歧中,琼瑶阿姨所写的爱情小说满足了大多数人追求恋爱自由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爱情结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人越来越现实,尤其是女性,越来越多的网络文章都把爱情当做了奢侈品,经济成为了人奋斗的主要目标,但是很多人忘记了,在经济独立后,我们对婚姻的情感需求。
在我父母那一辈人的生活中,这些东西是混在一起的。我曾经问过我母亲,后悔不后悔对父亲那么多的付出和失去。母亲当时说,情感的付出的确不后悔,唯一后悔的是没有在婚姻中争取自己该有的权利和地位。诚然,在他们那个年代,人都是老老实实生活的,有老人就照顾,就事就去做,但是很多年以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并且那些挑三拣四,不照顾父母的人却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就想不通了。
这一点,我曾经思考很久也没有得到答案,最后是通过学习心理学才得到答案。答案来源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需求中,他提到了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先满足低层次的,再满足高层次的。顺序不会变化,人的基本需求属于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当时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忙于生计,而那些早早满足生计的人,却早已开始追求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因此,通过这个理论,证实了母亲并没有什么头脑方面的问题,只是需要的层次不曾达到而已,而对于父母双方来说,婚姻中并没有做到保持独立自我和自我发展,这才是真正需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希望看完这个章节描述的朋友,能够对父母未能完成经济的堆积,能够有所原谅和放下,而对自我的发展有所开始努力。愿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用这个时代的精神理论去宽容过去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