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三)

文 / 耳语跟她的小伙伴们
2017-10-20 18:27
生理期,购物无罪:冲动型消费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所处月经周期越靠后,她们超支的可能性越大,在花钱方面更不节制、更冲动、超支金额更多。所以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

科学家认为,女性月经周期中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如抑郁、压力感和生气。她们感到非常有压力或沮丧,容易选择购物这一方式让自己高兴并调节情绪。对许多女性而言,购物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习惯”。她们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商品,而是享受购物带来的兴奋感。“我被购物冲动抓住,如果不买东西,我就感觉焦虑,如同不能呼吸一般。这听起来荒唐,但这事每个月都在发生。”一位参与这项科学研究的女性这样说。

怪诞心理学(三)

购物

研究同时发现,不少女性会为冲动购物感到懊恼。以大学生塞利娜·哈尔为例,她平素习惯穿平跟鞋,但一时兴起想买高跟鞋,于是一口气买下好几款颜色不同的高跟鞋。然而没隔多久她就不喜欢这些新鞋了,甚至不愿再穿。

当我们在商场中看到一些比较便宜或者很讨我们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我们经常看到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我们猛然间觉得自己好像很需要它,于是将其买下。但是事后却发现我们根本不需要它,或者它的作用很小。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冲动型消费是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就决定购买商品。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

而女性无疑是冲动型消费的主力军。日本一个专门研究消费者形态的机构有一个统计,女性冲动性购买的比率为34.9%。换句话说,每3个女性消费者里面,就有一个是冲动性购买者。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作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购物的时候却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还用不上的商品。科学家说,如果女性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

人类为什么需要“圈子”:群体倾向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才,感慨怀才不遇,一生碌碌无为,却始终不得志。其实,人生成功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我们应把运用圈子与捕捉成功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圈子,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拥抱成功!

斯坦斯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关系只是面对个别人的,而圈子却是关系的扩大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人也更倾向于让自己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在这个群体里,多会有共同的思维、意识、行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怪诞心理学(三)

圈子文化

可有些人急于融入到某个圈子中,也不管这个圈子里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大家有什么样的爱好,只要进去了,就很兴奋,但之后或许会发现这个圈子不一定适合自己,对个人今后的目标没有多大的好处。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学会鉴别自己能够融入的圈子。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背景和能力。圈子会带给我们一些共享的资源,同样我们要给这个圈子带来一些资源,这时候我们的背景跟我们的这种能力,各种综合的情况,能不能给圈子带来一些益处,也变得重要了。我们如果不够格,或者说没有资质,不满足要求的时候,可能会逐渐脱离这个圈子。我们也有可能被并到另外一个圈子里去,这也是由不得我们自己的事情。

其次,应该有一个自己发展的大致的方向,找到在这个方向上比较一致的、比较接近的一些圈子,或者说这种人脉关系,着重去发展。

再者,现代社会的圈子五花八门,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虽然圈子的数量突飞猛进,但圈子的质量严重下降。过去的圈子崇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充斥其间,圈子的功能就是提供获取利益的机会外加娱乐消遣。

最后,一个圈子的利益取向决定于圈子里的人和他所处的职位。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有的HR(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在公司任总监职位,那么他对圈子的取向和给予会与一般HR经理不同,他所谈论和要求的会是高管一级关心的事情,而一般经理人更倾向于个人职业发展。

迷恋小概率事件:对损失的厌恶

运气的另一个名字叫“小概率事件”。即使明白是小概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存在侥幸心理,祈求好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将这种奇特现象归结为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怪诞心理学(三)

小概率事件

对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存在赌一把的心理。孔子很反感这种事,他说:“小人行险以侥幸。”庄子认为孔子是个“灯下黑”,他借盗跖之口评价孔子:“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对小概率事件的迷恋,连圣人也不能免俗。

不过,有趣的是,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喜欢冒险。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厌恶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微妙的心理差别呢?

前景理论认为,在收益和风险面前,人是“偏心”的。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指出,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反射效应”表明,当涉及损失时,为了挽回损失,我们是风险的喜好者。

但是在涉及小概率事件的时候,风险的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变化。所以,人们在认为合适的时候非常乐意赌一把,而不再是风险的厌恶者。说到底,人们厌恶的是损失,并不是风险。

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从“阿斯伯内多效应”说起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亲身经历某件事时,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处理,而让自己手忙脚乱。当我们置于某件事情之外,当事人觉得很是棘手的问题,我们总能给出合理的建议。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为什么发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呢?要解释这一情况,我们要从经济学上的“阿斯伯内多效应”说起。

人们在看油画时,一般是站在画的近处难以看清画面,而站在画的远处看反而更清晰,油画的逼真效果即刻显现出来。这种离开画面较远图像反而清晰的现象,就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

怪诞心理学(三)

油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对阿斯波内多效应最形象的说明。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原因有三点:

1.所处的位置有误

欣赏油画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选的位置很重要,观察点不好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一个人制作了一个两面球,一面是白的,一面是黑的,让两个人观察这个球,一个人说是白的,一个人说是黑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部没有错,只不过是他们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2.情感卷入太深

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卷入太深的话,就会看不清事实,使自己沉迷其中,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行为就会被左右,很难看到事情的客观真相。

3.心存私念或成见

如果一个人处处权衡个人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困难。一旦心存私心杂念,就无法辨别是非,有私心者无法集中全心观察事物,即使做到了全心观察,也难免会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看待并处理问题。因此,看任何事件,都不要带着私心与成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我们身在其中,感受不到而已,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周围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此就会熟视无睹,感觉不到其中的变化,这就是当局者迷。但是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了,过一段时间回来再看原来熟悉的环境,我们就会猛然地发现周围都变了。由于远离,我们原有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刷新”,我们就会发现差距和变化,这就是旁观者清。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选好看待事物的着眼点,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到事情的全貌,看清事物的本质。根据现实的需要把眼光放准,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问题不带成见,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