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过不上想要的生活,可能是思维在作怪
文丨李松蔚
琳子曾经是我的来访者。两年前,她第一次去美国加州度假,回来之后念念不忘那里清爽的阳光和海岸。比环境更好的是那里的文化,毕竟是有着好莱坞,硅谷,和伯克利的地方,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活得自由而热烈。
飞机降落到北京的时候,是个雾霾天,琳子的心情立刻灰暗下来。
「就觉得人家那样才叫生活,我们这样就只能叫活着。」
在咨询中,她发出这样的感叹。
「所以你打算去那边生活吗?」我问。
她立刻摇头:「那怎么可能,就随便感叹一下。」话虽如此,她还是有点在意,「你觉不觉得很不公平?有的人生下来就可以过上那样的人生。」
「但是,为什么不可能?」我没懂。
琳子也一脸懵:「就是不可能啊。我住在北京,我的工作在北京。」
「因为这份工作就不可能?」
「你是说让我辞职吗?」琳子变得警惕起来,「好吧,就算我想辞职,但我男朋友的工作还在北京啊,他手里还有期权,做满五年变现……」
「变现之后,不是正好投资移民?」
「那还不够,现在投资移民的门槛高得很。还不如申请个研究生现实一点。」
「留学,那也是一个办法。」
「什么啊,」琳子笑了,「你觉得留学现实吗?」
我说:「我怎么知道,那又不是我的人生。」
我的感觉是,琳子力图向我证明,她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改变现在的生活。这样一来,她的抱怨就显得合情合理。她只是想要抱怨而已。
在抱怨的同时,她百分之百地确信,自己愿意去那个地方,过另一种人生。那里的生活无比美好,确凿无疑。如果有人说:「其实你也没那么想去。」她只怕立刻开口反驳:好生活谁不想要?只剩下唯一的问题,要不到。
但在我看来,她未必是真的要不到,她甚至没有认真考虑过怎么要,更不用说真的做一些尝试了。到那时为止,我知道她做过的尝试,最多也就是到了解过投资移民的价码而已,得出了一个让她沮丧——换个角度,也说不定是令人心安的——结论:超出现有的承受能力。于是,剩下的都不用考虑了。
假如我继续问琳子,为什么她觉得留学不现实,想必她会给出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离开学校太久了啊,英语不好啊,没那么多钱啊,对学习不感兴趣啊。每一个理由都成立。坦白说,就算我真的有能力,挑出每一个理由的破绽,向她证明真的有人跟她有类似的情况,而成功申请到国外的学校,改写自己的命运,想必琳子也一定会找到办法向我证明:那样的情况不适用于她。
事实上,她都不需要用什么理由解释,只要客气地说一句:「是,看看吧,有机会再说」。这个对话就可以像闲话家常一样,到此打住了。
所以我猜,琳子真正想说的是:
「我觉得自己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感觉,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我有一个老师,讲过她年轻时的经历。
她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两个高校找到过教职,但总是不太满意,觉得无法充分实现她的学术抱负,后来她又打算去一所新的学校申请职位。
那边抛来橄榄枝,她买了飞机票来北京面试。
不出意外的话,她会得到那个职位。但就在那个航班上,她遇到本科时教过她一门课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当时已是古稀之年,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两人在飞机上攀谈起来,我的老师说起想换工作的事。老太太就问:你觉得原来的地方不好,那为什么不去最好的地方工作?去清华,去北大!
我的老师吓了一跳,说清华北大只怕不会要我吧。理由当然有的是,毕竟她这些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她申请的学校,也只是二流而已。
老太太说:你问过他们没有?
我的老师说:没有。
老太太说:你问问去,你都不问,怎么知道他们不要?
简简单单一句话,一下子让我的老师呆住了。
这位老太太声名赫赫,是北师大的张厚粲先生,国宝级的心理学家。张先生是张之洞的孙女,就凭这一句话,按俗话来说,就是纯正的「贵族」范儿。所谓贵族,倒未必是锦衣玉食,宝马雕车,有时就是自然透出的一份大气。想要一样东西,绝不犹疑等待,也不顾影自怜,而是从从容容伸手去拿。
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我的老师在飞机上下定决心,落地北京,立刻婉拒了那所学校的邀请,开始联系Top2学校的心理系,果然在那里找到了机会。几经努力,她最终争取到了一份教职。——否则,我也不会认识她。
改变她命运的,只是张先生的一句话。
但这个结论给得并不公平。张先生的鼓励固然重要,但我的老师能拿到这个机会,也是因为自身有很好的素质,此外,还有很多的运气成分。所以这不过是一个结局恰好不错的故事而已。我讲这个故事绝不是想说明,只要伸手去要,就一定能要到。如果是心灵鸡汤就会这么讲,但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
真实的世界里,恐怕有很多认真计划过,努力争取过,试过一切方法,最终还是失之交臂的例子。如果问琳子,她一定可以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申请国外的学校没有通过的,勉强通过,而没有拿到学位的;拿到学位却没找到工作的;找到工作,却拿不到绿卡的……更不用说她和男朋友还是两个人,一切如她所愿的概率就会小上加小。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导致她的计划破产。
世界可以这么残酷:你要了,也未必要得到。
但,即使真是这样,「要」这个动作,也不是没有意义。
第一,正如每个人都想到的,如果你不做任何事,希望只会更渺茫。
第二,当一个人试过一切方法之后,如果最终的结果仍不成功,他至少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他会对自己说:「至少我试过了,我没有什么遗憾。」如果我的老师当时申请Top2而失败了,那么,不管她最终去了哪里,至少她可以相信,她得到的机会是她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终其后半生,她都不用在心里暗暗计较:「如果当初,我那样试一试……现在我的生活是不是会不一样?」
我想,琳子在那次咨询中,心里就保持了那样一份计较。所以她反复纠结:「凭什么有人生来就可以过那样的人生?凭什么我不可以?」
事实上,她不是在抱怨任何人。她的遗憾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真正让琳子感到烦躁不安的,是她自己。她心里一个潜在的声音是:「我觉得我过不上想要的那种生活。」有那个声音,自然会有一大堆证据来支持那个声音。
这是一个标准的恶性循环:我觉得自己不配,于是我不做任何事去争取那些我以为自己「配不上」的东西,这样的长期结果是,我发现自己确实「配不上」那些东西。虽然那些东西我真的想要。——我没法否认那个欲望。
我只好对自己说:别想了,这些东西跟你有什么关系?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改变。改变倒也不意味着必须蒙骗自己,让自己相信心想事成的那些鬼话。你可以实事求是,但用不着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证明那些东西自己一定「得不到」,以及为什么「一定」。适当地分出一些精力,想一想,如果你想为「得到它」做一点事情的话,你会做什么?
我问琳子:「如果十年之后,你真的住在了阳光明媚的加州,是的,想一想这件事真的发生了,你觉得,在这十年当中你可能经历了什么?」
她就笑,笑着摇头:「不可能的。」
但是我一再邀请。我说,你不必真的尝试什么,只是在头脑里做一个实验。她才放下心,她说:「除非我跟男朋友认真谈一次出国留学的事。」
我说:「这听起来也不太难,然后会怎么样?」她就笑,说什么也不肯想象下去,她说:「我男朋友会觉得我疯了,我们在这里活得好好的。」
这大概是两年前的事了。
但在最近,我们的咨询结束两年之后,收到一封琳子写来的信。她告诉我:移民越来越难了,不过她男朋友考虑加入一个在硅谷的创业项目。她也边工作边申请了加州一所大学的在线函授课程,正在努力跟上进度。如果一切顺利,将来有希望转为正式学生。她感觉希望不大,但打算一试。她说:「你能相信吗?我离我想要的生活已经这么近了!」我信。——她曾经觉得,跟男朋友开口谈出国的事很疯狂,她都已经开口了,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图片:《昏睡》
为了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你做过哪些事?
可以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