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支持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自卑是与生俱来的吗?
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
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绝少有欢乐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转换,中枢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而发挥不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而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早生白发。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性功能低下,这更是衰老的征兆。也就是说,自卑这种不利于健康的有害心理,促使你在人生路上走下坡路,加速自己衰老的进程。
父母与环境的影响
假如你父亲左盼右盼希望你母亲生个男孩,而你母亲生下来的你却是个女孩。于是你父亲非常失望,哀声叹气,甚至埋怨,打骂你母亲。如果你父亲的这种失望与不满在你已懂事时还表现出来,这就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再如,你也许不如你的兄弟姐妹漂亮,或者不如他们聪明,因而得不到父母的宠爱,还常成为家人责备、嘲弄的对象。这样一来,让人讨厌、低人一等的感觉就会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底里。
除了家庭以外,周围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如果你的家庭在当地是个贫穷的家庭,你吃得不如人,穿得不如人,受了欺侮还不能伸张,那么你幼小的心灵必然受到压抑。在学校里,如果你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排斥或同学们的讥讽,那么你很可能会既自卑又愤世嫉俗。
据调查65%的女孩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会非常严重地影响女孩的生活质量和前途命运,应当引起关注。一位女孩曾这样诉说:“从很小的时候起,我打骨子里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做事总是畏畏缩缩,说话总是躲躲闪闪。
我特别害怕别人取笑。对于我来说,取笑就是嘲笑、挖苦、贬低、伤害。有时别人实际上根本不是取笑,我也认为是取笑。虽然我各方面条件都不差,可我心里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
我内心软弱,总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从小就封闭自己,不与人交往。我的父母亲都是很老实、很软弱的人,都不善交际。你说我这种自卑感与他们有没有血缘关系?我总觉得别人不对劲,不可理喻,其实我也知道不对劲和不可理喻的正是我自己。”
去年有一个10多岁的女孩小娟来到我诊所,她长得不错,但有兔唇。她坐在椅子上,板着脸,一言不发。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你看,我有兔唇。
本来没有什么,同学不会留意或嘲笑我,但自从歌星王菲生了一个有兔唇的女儿,把她送到美国洛杉矶治疗,所有知道我的中国同学都开始留意我,他们指着我的脸,小声讲,大声笑,有些人更离谱,走到我面前,仔细看我的兔唇,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我不想出门,我也不想上学了。”她哭着说:“兔唇是我的错吗?为什么他们都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呢?”她哽咽着说:“长兔唇是怪物吗?为什么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
虽然长着兔唇,但小娟过去一直以来都很乐观。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学生不用穿校服上课,由于有很多不同的种族学生在学校,残障、弱智和轻微精神病的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上特殊教育课(special education),所以学生“见怪不怪”。在中学甚至有些女生怀孕上课,所以类似“长兔唇”也不算是什么严重的事。但由于媒体的大肆报道,使兔唇的事情变成一个似乎不可见人的事情。奇异的眼光让小娟感到无比的自卑,觉得再也不能抬起头来。经过好几个月的心理辅导,小娟才慢慢地建立自信,但始终再没有以前那种天真和活泼了。
自卑与童年创伤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或者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一个人长大之后,自卑的形成还受到个人的生理状况、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能力、成就以及生活经历的影响。此外,同事与周围人的评价与印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位名人说过,谬误重复一百遍就变成了真理。
一个谣言,第一个人跟你讲时,你会坚决反驳;第二个人跟你讲时,你会不听;第三个人跟你说时,你会半信半疑。一两个人给你以某方面的消极评价时,你可能会在内心抵制;但一系列的人给你以同一消极评价时,你会无奈地认同,并将它当做你的自我评价。一旦形成自卑心理,心灵的灰箱也便被打开来。
这一类发展成为虚荣者的,大多数是出身在贫寒之家,来自社会的底层。他们渴望走运发达,所以竭力装扮自己,力图缩小自己与社会主流阶层在各方面的差距。这样就迫使他们装腔作势,虚伪做作,甚至开始到处诈骗,祸害社会。
很多人都知道,童年的经历对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童年时快乐,长大后也会快乐。反之,童年时不快乐,那么长大后也不快乐。如果童年时是很自卑的,那么长大后也会自卑的。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过创伤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我最近接到一个十分复杂的案例。
一个母亲带着一个21岁的女儿姗姗来咨询。
姗姗10多岁时被诊断为躁郁症,她的症状包括情绪化、容易发脾气、购物狂、不能专心、
没有朋友、自残等。她曾经住进精神病院好几次,所以未能念完高中。来了美国以后,仍继续吃中国精神科医师开给她的药。但最近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能专心上课,而且乱搞男女性关系。
姗姗在沈阳长大,移民来到美国不到两年,她是独生女,外貌长得一般,身材有些胖胖的,也不懂得打扮。姗姗的母亲说:“姗姗从小就很自卑,我相信她的自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问题。”姗姗的父亲王先生十分保守,由于中国实行了一胎化,所以他很渴望他的太太能生一个男孩,可以传宗接代。
当他的太太入产房的时候,王先生迫不及待地在门口等,焦虑的王先生在门口是渴望胖胖的、可爱的男婴出生。当护士打开门让他进产房时,他急忙问:“是男孩吗?”抱着婴儿的护士没有回答他,躺在床上的王太太也没有出声,他急忙冲过去打开包着孩子的毛巾,好像在找什么东西,看完后,很气愤地说:“××!是女的!”他转身就走了,头也不回。从此他就很少回家了。
王太太整天抱着姗姗哭,她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二奶”,不再回家,只好跟他离婚。离婚后的王太太患上严重忧郁症,不能照顾姗姗。姗姗被外婆带大。由于生了姗姗,自己女儿离婚又患抑郁症,迷信的外婆当然不大高兴,认为姗姗带来厄运,所以对姗姗很凶,动不动便打她或骂她。姗姗没有得到母爱和父爱,又被外婆虐待,脾气变得更坏。
由于没有人关心她,所以她用贪吃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虽然她是女生,但私底下她痛恨自己是女生,所以也不爱打扮,穿得像男生一样。同学们都嘲笑她,有时姗姗会跟同学打架,所以她也没有朋友,使她感到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她。姗姗内心觉得很自卑,有时会自残,甚至试图自杀。12岁那年,姗姗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院后,她也没有根本好转。14岁开始有同性恋关系,15岁开始滥交,跟不同的男生发生性关系。外婆和妈妈都管不了她。
听了王太太叙述姗姗的童年,我为姗姗感到难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儿自出生就受到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摧残,我相信还有很多女生也有类似的童年阴影或自卑感。
自卑感表现得非常普遍,严格地说,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的所谓自卑感主要来自于孩提时代的成长环境,而最根本的原因则多半源自于父母的态度。
孩子需要自信!
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有关,然而大多数则是生活经历造成的,如果能在早期阶段识别你的孩子是否缺乏自信心并给予及时的调整,那么,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很大的好处。下面的一些表现能使你判断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1)、是不是有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
(2)、是不是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
(3)、他的要求是否得到肯定;
(4)、是否常常失败;
(5)、是否常寻求帮助;
(6)、是不是常悲观、孤僻。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一见陌生人就脸红;上课不敢主动举手发言;老师叫他发言时,则脸红、手足出汗,有的甚至声音有些发颤;课后,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从不敢找老师问;当老师委以重任时,总感到自己不行,想方设法推辞;想与别人交往,但又怕被拒绝、嫌弃……
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用“过分羞怯”来概括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适度的羞怯感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它是人的道德在行为上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但是“过分羞怯”则属于病态人格,它会使人缺乏自信,说话办事瞻前顾后,不敢公开亮相展示自己,交往困难等。过分羞怯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并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低评价。像体型、身高、出身、家庭经济条件、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都可成为比较的对象。
比如,一个在唱歌方面有天分却被同学讥笑长得很胖的学生,可能不敢参加学校举行的歌唱比赛,因为他(她)担心当自己站在台上时会遭到更多人的讥笑。过分羞怯的学生总是过分注重自己的挫折体验,哪怕是一次挫折就可使他们产生“我不行”的心理感受。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深入内心,并不断膨胀,以致丧失做事的勇气和自信心。
如何克服过分羞怯呢?①、要正确认识自己。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发扬长处,弥补短处。不要陷于总和别人比较的思维定势,你有你的特点,别人有别人的特点,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也没有什么,世界上不存在样样都比别人强的人。不要过分注重别人的评价,因为他们的评价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法官。
②、增强自信心。
去掉“我不行”的消极暗示,应代之以“我能行”。即使自己做得不够好,也要努力去做。从不好到好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你看到别人做得好,那是他已经过了不好的阶段。要大胆尝试,不怕挫折、失败。过分羞怯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交往、身心健康,如果不及时消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严重威胁青少年日后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规则对孩子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很多孩子成了这些规则的牺牲品。他们一生下来,就受到成人的影响。成人所欣赏追求的东西,如美貌、聪明和金钱,时常挂在嘴边,闲聊家长里短时,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孩子。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受到尊重。但在这些有意无意的坏影响下,怎么能建立孩子的自尊呢?
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作为父母应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改变自卑,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①、不要用粗暴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心,而应该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会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换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②、不要讽刺、挖苦孩子,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不少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纪小,难免出现错误或做事情不如大人意。对此,不能过分责备孩子,而应抓住其微小进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克服不足,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
③、不要对孩子冷漠和厌烦,应该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孩子爱表现自己,喜欢做事,更喜欢成功,成人不要怕烦怕脏,让孩子退缩一边,而应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机会,施展他们的才华,并用爱抚的微笑,诚恳的赞许,鼓励孩子进步。这样,不但使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④、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父母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产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确实说错了,做错了,应坦诚地承认,并向孩子道歉,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他的,自己也应该尊重父母和别人。不过,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孩子,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成人要有耐心、细心、坚持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一类人,他们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纰漏,究其原因,此人缺乏责任感。相反,另一类人并无过人之处,但做事却目标明确,坚毅果断,敢做敢当,事业有成,与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具有良好的信誉,分析原因也很简单,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减少了,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嘲讽,进行一种“心罚”。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善良,理由多为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哀莫大过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如果那样做,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
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这样,孩子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扯起。须知“良言”是甜甜的,香香的,充满活力的;“良言”是清风,是春光,是青山绿水。但愿每位父母都养成使用并谨用“良言”的习惯,讲究教育的艺术!莫再“心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