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文 / 家庭教育大视野
2017-10-09 08:49

教孩子如何看待“陌生人”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问题实录:

作为家长,我常常感觉现在的社会环境要比过去危险很多,动不动就在微博、微信中看到孩子失踪的消息。对此我真没少担心害怕,所以对女儿妞妞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是,有一天妞妞问了我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妈妈,今天在楼下,一位阿姨问我看到过一只小狗没有,可我不认识她,所以没有理她,这样是不是没礼貌呢?难道所有陌生人都是坏人吗?”我瞬间无语了。

确实,我家妞妞从小就爱帮助他人,而且我们也注重对孩子的礼貌教育,要求她主动与别人打招呼。可现在面对孩子的困惑,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反问她:“你能辨别好的陌生人和坏的陌生人吗?”妞妞茫然的摇摇头,我当然理解,这对一个才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我们大人有时都会被骗,又何况是孩子呢?所以,我只能这样告诉她:“在不能分辨陌生人是好是坏的时候,可以都不和她(他)说话,这不算没礼貌。”但先生认为我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对,会让孩子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感的。我心里也明白这对孩子的世界观形成有影响,可是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现在外面这么不安全,我怎么能让孩子保证自己的安全呢?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问题分析:

其实对孩子来说,“陌生人”这个称谓是一个太大的范围,因为孩子们除了家里的亲人、学校的老师、小朋友之外,就只是在日常可以看到少数几个熟面孔。这个世界对他们都是陌生的,这样拒绝和所有陌生人说话的行为,明显会让孩子变得不安。但是,又的确如家长所理解的那样,孩子没办法区别好人、坏人,也正因此,孩子才容易对“陌生人”这个概念产生极大的不安。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无可厚非,但与其如此“一刀切”,引导孩子与陌生人正确打交道似乎更为必要。毕竟,家长将陌生人太“恶魔”化,只会让孩子形成对所有人的抵触,这也许并不是真正帮助孩子自救的方法。

比如,要是哪一天孩子不小心走丢了,他们可能就会因为太恐惧“陌生人”,而出现不敢求助的情况,这对我们来说不是更危险吗?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所以想保护孩子的安全,就不要让他在心理上产生过度恐惧,也不能太过无知,否则“无知者无畏”,孩子就对危险没有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当了解、增强对陌生人的应对能力。

首先,对莫名其妙热情的陌生人保持警惕。家长要这样告诉孩子——一个人是不能通过外在来看他好坏的。比如,大灰狼也会装成“外婆”的样子,来骗小红帽,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说的“我是好人”、“我是你爸妈的朋友”等话。与此同时,不要接受陌生人以及不熟悉人的讨好。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你会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刻意讨好吗?”孩子绝对是摇头的,因为这是人的本性。于是,家长再告诉孩子,面对陌生人的刻意讨好要避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这种区分方法虽然并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太难的辨别理论,孩子也不会理解,直接以自己的感觉来面对陌生人是最好的方法:不看外表,不接受讨好,不回答个人问题。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其次,教导他们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孩子一个人不小心跟家长走散了,绝对不能一棒子将“陌生人”都打死,不然如何找到回家的路呢?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区分现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的特点,同时这样告诉孩子——不要表现出对陌生人太友好的态度,不然会很危险。与陌生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靠他太近。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接受陌生人任何吃的、玩的东西,比如玩具、零食等。总之,不能与陌生人产生过度交集,不能让别人误会自己认识这个“陌生人”。

最后,亲自做给孩子来看。我们说最好的学习是实践,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地,给孩子示范如何忽略陌生人的靠近。对于那些并无恶意的陌生人,也只要保持基本礼貌即可,告诉孩子:你只要像妈妈(爸爸)这样做就可以了,甚至是直接不说话。

总之,孩子的分辨能力不强,认知能力也相对弱,与其要求他辨别陌生人或将所有不认识的人都看成坏人,让他学会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则更为理想一些。这对孩子成长是一种考验,对家长教育孩子来说也是里程碑式的突破,家长与孩子都应该积极面对。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建议:

说起应对陌生人,其实很多理论方法都很难直接产生效果。毕竟,“陌生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出现。所以家长想要孩子安全,让他自己有安全意识才是重点,以下几个安全意识一定要让孩子具备:

第一,防范陌生人。不管这陌生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在心理上形成防范机制。家长要告诉孩子,当陌生人问询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私密问题时,一律不予回答。对于陌生人自称为亲戚、朋友、快递员、电工等等手法,应该全部讲给孩子知道,以避免孩子陷入困惑。

不过,在给孩子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要用严肃的口吻,不然会让孩子在心里产生不安。父母可以通过游戏、玩耍等间歇式的穿插手法,比如过马路时,家长讲到安全过马路的事项,便可以顺便提及陌生人问路的应对方法。这不但可加强孩子安全意识的增长,还不会让他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感。

家庭教育(为您释疑):告诉孩子,对陌生人要长个心眼

第二,明白必要的应对方法会更自信。对孩子来说,分辨、应付陌生人只是权宜之计,最有效的行为是应对,知道如何应对他才不会慌乱、害怕。比如,应对方法可以是家长与孩子约定的一个家庭密码,将这个方法当成谍战游戏来传授给孩子,并让他保守秘密,除了家里内部人员知道,不告诉任何人。密码可以是111、222类的书写代码,也可以是动漫中形象的名称:灰太狼、喜羊羊等。在美国,就曾经有孩子因为被拐骗,而靠留下的书写密码得到有效解救的例子。

除了这种暗码的方法,110、家长电话、警示标识都要认识并记住,遇到问题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去哪里、通过什么方法寻找有效的帮助。对国外的孩子,这种安全意识灌输已经成为成长教育的常态,它能让孩子面对陌生人、突发事件时拥有应对技巧。

第三,跟孩子模拟走散等危险场景。想要让孩子安全意识提高,充分防范陌生人,家长必须未雨绸缪,比如:在进入公众场合时,家长应与孩子约定万一走散的应对方法。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宝,记住那个戴帽子的人,他是这里的保安,当找不到妈妈时,就去找他,并告诉他妈妈的电话,这期间不要和其他人说话,直到见到妈妈为止。”这样,孩子内心的安全意识便油然而生了,他会很明白在这个场合谁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另外,家长最好将自己朋友、同事的名字告诉给孩子听,并且告诉他:“不是爸爸妈妈说过的人,都不要相信。”这样,当陌生人接近孩子却报不出名字时,这就是不安全的事,他会自动远离这个说谎的“朋友”,从而保证安全。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