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文 / 怡心的海shu
2017-09-30 23:52

条件作用理论中,学习是个人在行为表现后被外在奖励或惩罚给控制的一种过程,意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班杜拉认为这种观念适用于动物,而对于人来说却是不全面的,他认为,人的很多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如看到他人偷东西被处罚而不会发展出偷东西的行为,这个过程便没有直接经历),并且行为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也会受到个人的认知因素的作用,而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环境,这便是班杜拉提出的“交互决定论”(交互决定论可以概括为行为、认知和环境间交互作用,互为因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班杜拉做了关于观察学习的实验,他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全是娃娃的房间,让儿童自由活动,观察其行为。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娃娃也出现了拳打脚踢的行为,由此可见,成人榜样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随后,班杜拉由在上边实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延伸的实验:将儿童分成三组,三组的儿童都看一个电影片段(内容是成年男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然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后既不惩罚也不表扬。结果发现,榜样受奖励的那组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榜样既不奖励也不惩罚组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居中。而后,一个问题产生:三组儿童学习到的攻击性行为是否一样?(注意区分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学习意味着儿童知道如何攻击,而攻击性行为表现则是在现实中表现出攻击行为的次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后续还以糖果为奖励,要求孩子尽可能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水平几乎一致。由此可见,榜样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只会影响儿童后续对该行为的表现,而不会影响儿童对该行为的习得,即在观察学习中,个人的认知因素比外在的强化因素更重要。

班杜拉在很多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学习得到的”。而这一观察学习过程由四个子过程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是人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如果人们对榜样的行为的特征不加以注意,就不能够观察学习到行为。影响注意过程的不仅仅是榜样和半钢的行为特征,而且还有观察者自身的能力和人格品质。

保持过程,人在注意到行为后,将行为变为一种符号表征保存到大脑中,这样在以后个人才能够根据语言符号唤醒这个表象。

动作再现过程,指把我们记忆中储存的行为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在大多数日常学习中,人是通过榜样作用大致掌握新的行为,然后根据自我矫正的调整而熟练掌握这种技能。

动机过程,是控制行为表现因素,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影响观察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榜样示范、观察模仿、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榜样示范,有两种,一是言语教诲(单纯讲道理,如“应该做……”),二是身体力行。有研究表明,光是对个人进行口头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且“身教重于言教”。

观察模仿,首先和个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知觉定势、人格特征和先前经验有关。其次,模仿分为四种方式——直接模仿(直接参与进行模仿,如儿童用笔写字),综合模仿(学习的行为不是来自一个榜样,二是综合多次的观察形成自己的行为),象征模仿(观察者模仿的不是榜样的具体行为,二是他的性格或行为代表的意义)和抽象模仿(观察者获得的是行为背后蕴含的抽象规则)。

替代强化,指看到榜样行为之后产生了有价值的结果而使得自己倾向于展现这种行为;自我强化,指自己对行为本身的评价使得行为增加(如认为运动有助于健康,于是多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