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别把幼教不当教育,也别只想着花钱解决

文 / kris的科学之旅
2017-06-29 22:11

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别把幼教不当教育,也别只想着花钱解决

今年初,上海发布了一则有关托儿所的新闻。

上海市总工会选取1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亲子工作室”试点,年内更有希望增加到50家。带娃上班不是梦~

来源:http://www.sohu.com/a/128228049_391501

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别把幼教不当教育,也别只想着花钱解决

阔别多年的“托儿所”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从百科中我们了解到,能够接纳三岁以下幼儿的为托儿所,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的为幼儿园。幼儿园的设立旨在解除单一家庭在培育幼儿时,所受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而托儿所,则更多地是考虑到上班族因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以提供幼儿托管、照顾为主。

“托儿所”概念的消逝,也许与早教理念的兴起有关。曾有一段时间,“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反复传颂,功能简单的托儿所在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亟待实现,就和其他的前沿话题一样,资本市场催生出了众多的幼教机构,将早教这一概念完成了具象化。

其实,具象化的不止“早教”概念,从遍布商场的各种早教机构、游乐设施、亲子中心来看,具象化的还有家长们那颗焦急难耐的心。众多家长围绕苦等在一旁,或闲聊或玩手机,这样的场景在节假日的早教机构附近随处可见。

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别把幼教不当教育,也别只想着花钱解决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然而回报却遥遥无期。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给出的教育资源是否充足?我的孩子所受教育的效果是否良好?就和通过不断考试来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一样,做家长的很多时候也会急于选择一些“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确有付出和努力——为孩子报名各种早教课程和辅导班。

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别把幼教不当教育,也别只想着花钱解决

从最近的这则新闻来看,“托儿所”似乎又复活了。但托儿所这个概念真的消亡过吗?没有。托儿所一直存在,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和包装,摇身一变成为了众多高大上的早教机构。

明面上,早教机构与亲子中心,的确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早期教育内容,从简单的玩水玩沙到复杂的机器人组装——这也是众多商家的卖点;但实际上,早教机构满足的是家长们那颗想要付出却又无从付出的心。付了钱,孩子送进了机构大门,家长只要守在门外就好——通过付钱报班,我们买回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也买到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然而,幼儿教育就只是“付费旁观”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在幼儿阶段的主要目标,更多地在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于正确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建立,在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即是幼儿模仿的行为典范,家长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也奠定了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而走出家门进入公共场合,教育更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是需要家长不断地鼓励、纠错和认可,避免幼儿在遇到问题、碰到冲突中无所适从,从而感觉无助。

人生没有“托管”模式,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众多前沿教育理论也都将“参与感”纳入其中,无论是STEM还是创客,是拼组乐高还是制作航模。教育并非只是读书写字,游戏——动手能力的培养——恰好是幼儿阶段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请别把幼教不当教育,更别把教育当做别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