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困惑
学友A君旅行归来,然而我们却发现,她变化很大。我们都在同一个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她比较活跃热情,所以主动创建一个10来人的微信群,时常分享干货,讨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行业。
我们在她的带领下,眼界大有开拓,而随着深入学习,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也有所加深。我偶尔懂得用心理学知识来解答自身困惑和问题,懂得理解朋友和原生家庭。我不会主动分析别人,随便给对方贴“抑郁”、“防御”和“精神病”等标签;也不会动辄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去安慰别人。
一个多月前,A君去广州参加台湾心理咨询专家的课程,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心理咨询理念和面谈技术。课程结束后,她便开启为时一个月的旅行。从此,再也没在群里说过一句话,朋友圈也不发。我们都以为,她想放下手机和网络世界,在旅途中与心灵对话,与自然相处。
上周,A君返回深圳,周末跟我们一起上课。刚好碰上台风“帕卡”,微信群里的学友只来三人。中午聚餐,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在群里说话。她说,经过广州的三天课程、一个月的旅行思考,多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的从业感慨,再结合自己曾经做过的个人体验,她接受了“做心理咨询没多大效果”的结论。她说,如果在群里发言势必会讲出这些,从而打击我们的信心。
有例为证。她曾经带儿子去做过几次心理咨询,咨询师倒是懂得共情小孩,却没有教小孩怎么跟母亲相处,让她们母子关系更加紧张。A认为,咨询没有效果,因为小孩反而比以前更加难管。
我说,不至于那么悲观,心理咨询肯定有用,只是从数据统计来看,目前成功率还不是很高。而且,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是助人自助,他教会来访者自己帮助自己,来访者才是导演自己人生的主角。企图将自己交给别人塑造,在哪个国家都行不通。我们的变态心理学讲师有多年咨询经验,她改变了很多来访者,甚至治愈过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
有时,倾听是最好的疗愈方式,心理咨询师耐心听你倾诉所有痛苦、难堪、私密的故事,这对你就是一种疗愈。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得到他者的回应。没有回应,是最致命的孤独。当然,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不只是倾听。
学友B君同意A君的观点,他有时觉得佛学源远流长,经得起推敲,因而更能助人走出情绪困境。A君常打坐修禅,当然支持B君。我不否认,佛教对世人影响重大,有雄才大略者将佛学融入心理咨询那更是功德无量。
A君提起美国,她说美国心理咨询师不仅管心理问题,还负责给来访者做职业规划、就学指导和婚恋分析等,总之就是各种出谋划策。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咨询环境里只管心理范畴的事情。
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拥有心理学或者医学背景,经过多年的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才能执业,而中国只要有本科学历就能报考三级心理咨询师。美国人遇事不顺就会看心理医生,这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如同一有纠纷便找律师。而在中国,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来访者总是怕熟人说他“心理有问题”,甚至是精神病。
中国的心理学在文革时期曾被当成异端邪说,打入冷宫十余载。而美国,心理学薪火相传百余年,百家争鸣,大师辈出。两者不管从历史厚度还是行业现状来说,都缺少可比性,我们只能相信中国的心理咨询一定会更加规范和专业。再者,美国心理咨询师也不一定管心理范畴之外的问题。
当然,情绪是相互影响的,职场不顺诱导情绪困扰,或者因婚恋引发心理问题,如能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解决掉心理问题,诱因应该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比如,小明和小红结婚七年,小红老是看小明不爽,情绪积压多年终于崩溃。小红找到心理咨询师老王。老王在不断的咨访互动中通过共情、精神分析与行为疗法等多种技能,疏通小红堵塞的情绪。
那么,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小红会不会重新审视自己在婚姻关系中的种种做法呢?会不会换角度看待小明呢?会不会觉得很多错都是自己造成的呢?小红从此会不会更智慧地经营自己的家庭呢?这又何尝不是心理咨询师对他们的婚姻改善所起的作用!
越深入学习,越恐惧于自己的无知,于是越用心钻研。先天不足,只能靠后天来补,懂得越多就越不敢胡作非为。学友A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有诸多困惑。这次聊天,也狠狠地撞击我的内心。
饭罢,准备回教室上课。我再次建议A君重回微信群,当然不会逼她。我重申,微信群是日常交流的群,我们一直是这样,吐槽任课老师、拉家常、探讨心理学知识和妖魔鬼怪、甚至分享某宝某东的优惠商品,如果你担心“做心理咨询没多大效果”的观点会打击我们,那就不提,聊其它的。
A君没答应,但我想她舍不得在群里沉默下去。不存在谁的观点正确,谁的观点错误,碰撞多了,能理解和接受的自然增多。而我们,也可以趁机审察自己所学和胸怀。
昨天,A君终于回归,并分享两个真实精彩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