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约2.6万14岁以下儿童患肿瘤,白血病占大头,省级医院专家谈怎么防治
近年来,中国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儿童恶性肿瘤发病数约2.6万例,其发病率以每年约5%的速度上升。恶性肿瘤已占万分之一,它已成为儿童重要的疾病死亡原因。
本期癌Ai不孤单采访了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血液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戴云鹏,为大家介绍中国儿童肿瘤的相关情况。
戴云鹏
戴云鹏,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副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血液内分泌科主任。
社会兼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际儿童肿瘤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小儿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主任委员、山东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山东免疫学会血液分会委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山东医药》编委。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擅长对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如小儿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等的诊断与治疗。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白血病。对儿童内分泌疾病,如身材矮小、儿童糖尿病、性发育不良、性早熟、呆小症、甲亢及肾上腺疾病、佝偻病等疾病等也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癌症患儿约七成是恶性实体瘤
近年来,中国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儿童恶性肿瘤发病数约2.6万例,其发病率以每年约5%的速度上升。恶性肿瘤已占万分之一,它已成为儿童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
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油漆、石油产品、有机溶剂、农药等;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致瘤因素,如电离辐射等,或者服用某些药物;某些病毒的感染;还有孩子的免疫功能等;乃至某些遗传因素都会影响肿瘤的发生。
随着媒体对癌症患儿的关注,现在人们对儿童白血病的认识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是对儿童恶性实体瘤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其实在儿童恶性肿瘤里,实体瘤约占七成左右,另外三成才是血液系统肿瘤。
每年医院能接诊到三、四十例儿童恶性实体瘤患者,像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不少患儿来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有的腹部长满了肿瘤,还一路长到了眼睛上,眼球都突出来了才来就诊,很遗憾已经没有手术机会,治愈希望也不大了。
也有的家长比较细心,在摸到孩子肚子里有个包的时候就去医院,就诊比较及时。医生通过体格检查、或借助B超、CT和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手段,也比较容易早期发现肿瘤,再进一步做病理化验就能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儿童实体瘤首选手术治疗,在早期的时候通过手术切除,效果比较好也不容易复发。
儿童白血病仅一成需骨髓移植
常见的血液肿瘤主要包括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在中国,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有1/4是儿童,并以2~7岁儿童居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排在儿童白血病第一位。
一提到儿童白血病,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骨髓移植,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目前儿童白血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化学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等。其中,常规化疗仍然是儿童白血病的治疗首选。
目前使用的化疗药物,较以往疗效有提升的同时,毒副作用也进一步减小。儿童与成人白血病不同,九成化疗就可以解决,通过常规化疗药物的不同组合使用,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治愈率能达到70%-80%,急淋的效果会更好。
只有约一成的儿童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往往是常规化疗效果不好,或复发时再做骨髓移植。而骨髓移植治愈的成功率虽然也能达到60%-70%,但是费用比较高也容易复发。
不同类型的儿童白血病,系统化疗的周期也不同。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女孩治疗周期需要两年,男孩需要两年半。急性髓性白血病大概一年左右结束,大疗程六个月左右。
骨髓干造血细胞移植用得最多
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骨髓干细胞,另一种是脐带血。临床上最先使用同胞配型相同或父母配型和从中华骨髓库寻找合适的捐献者。父母配型至少要半相合以上,全相合的相对来说少一点。
使用脐带血对患者的体重要求较高。一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只能满足30公斤左右的孩子使用。
脐带血干细胞量相对比较少,植入的比较慢,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不如骨髓的强。
在没有合适供者的时候,也会考虑使用脐带血。但是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基因缺陷,一般不会常规使用自体的脐带血。
有一些类型的白血病,通过靶向治疗也能代替以往骨髓移植的治疗手段。例如针对bcl/abl融合基因的患儿可以使用络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另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用砷剂和维A酸,也可以不用再化疗,效果也非常好。更多的还是化疗药物加靶向药物组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另外,目前生物免疫治疗方法也在使用,但是并没有宣传的那样神乎其神。现在的治疗越来越走向精准化和个性化,虽然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已经建立,但是除了已经明确的这几种致病基因外,大多数还都在科学研究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
采访:王小蒙
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