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震撼患者故事:为绝症儿子自制救命药,高中学历的他成了全网钦佩的“药神”

文 / 花苗仔评说
2021-10-13 18:24

作者:温柔一叨

我一定要跟你们分享这个故事。

黄金周前一天,一个“药神父亲”的故事,突然冲上了热搜。

这个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的故事,原本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

直到一个拥有将近500万粉丝的大V转发到微博上。

这是一个专门评点“迷惑新闻”的博主,标签是“土味”、“搞笑”。

之所以转发这篇与自己账号定位、风格完全不搭边的文章,原因在于“这是她今年看过最震撼的患者故事”。

一开始,只是粉丝们参与了阅读。

紧接着,各路大V也被带入这个故事中,纷纷跟着转发起来。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了这场接力赛。

词条#他不是药神只是个父亲#冲上热搜,而故事截图的微博,点赞已经超过72万。

一日之内,全网皆知,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有人想总结出这个故事的“流量密码”,却发现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爱”字。

正如红星新闻呈现的,今年30岁的徐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在自己的故事被写出来两天后,徐伟的家里,电话响个不停,都是媒体和病友的电话,询问他自制药的历程。

在网上,他被视为“药神”,无数医学专家在知道他的事迹后,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但却也不忘为他捏一把冷汗——自制药实在太冒险了,就算有奇迹,也绝不鼓励。

那是一个充满爱和冒险的故事,在爱与危险的碰撞下,奇迹诞生了。

一切围绕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展开——遗传性铜缺乏症。

基因疾病意味着与生俱来,遗传性铜缺乏症的患者由于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异,导致身体无法吸收铜离子,进而影响身体发育。

这种病又被视为小孩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刚出生时,看上去可能与正常人无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生长会明显放缓。

然后是疾病引起的退行性神经病变。

孩子们从出生时的会动会笑,慢慢变得毫无反应。

医生曾见过一例患者,摊在父亲怀里,虽然还活着,却连眼球都动不了,变成了植物人。

感染会接连侵袭脆弱的孩子,他们短暂的生命里,大部分时间在ICU里度过,直到某个器官衰竭,无力回天。

网上资料表明,遗传性铜缺乏症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为19个月,大多数小孩生命停留在3岁以前。

更令人无望的是,这是一种比罕见更罕见的绝症。

不仅罕见——医生一度认为全国患者人数只有个位数,而且没有治疗的方法。

目前所有药物和手段,只能减缓脑部的退变,连维持都很难,更别说是治好。

而作为父亲的徐伟,平淡人生终结在儿子徐灏洋6个月大的时候。

医生告诉他:小灏洋没法治了。

医院花了三个月时间,才确定报告结果。

当医生拿到报告时,还得查半天资料,才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

跟所有正常人一样,徐伟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一家人找更好的医院、更好的医生,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在为儿子求医的过程中,徐伟在医院门口的旅馆度过了一个个百爪挠心的夜晚。

为了了解这个病,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不得不用翻译软件阅读艰深晦涩的国外论文。

一开始,徐伟根本看不懂。

都是英文,一句话需要查大量专业名词,每个名词背后又牵扯到一串的知识点。

阅读效率奇低,一篇论文,他花了一整晚时间,才读了两三个段落。

有时他查着查着就睡着了,醒了又接着查。

那段日子,他过得黑白颠倒,昏天暗地。却在一个月内,硬生生啃下五六百篇论文。

比理解还难的是求药。

北京的医生曾试图通过补充微量元素为小灏洋治疗,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国际上常用补充组氨酸铜这种化合物来治疗遗传性铜缺乏症。

而在国内,由于审批严格等原因,组氨酸铜无法成为院内试剂,患者家属只能到境外拿药。

然而,疫情来了。拿药的路,断了。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罕见病就意味着难治。

其实未必。

有些罕见病的难点不在治愈,而在罕见——因为太少见,所以无法聚集资源,相关的研究、治疗、药物开发也就随之缺乏。

疫情阻断境外求药路,国内存量组氨酸铜很快用完,没有药企愿意做,孩子的病等不起……

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徐伟是绝不可能踏上自制组氨酸铜之路。

即便是没得选,这也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决定。

孤身一人,高中学历,毫无相关背景知识和从业经历,竟然想干高门槛、高要求、资本雄厚的药企才能干的事?

连编剧都不敢这么编——能自制出组氨酸铜的人,高智商、高学历、高技术三者怎么也得占一样吧?

确实,徐伟的自制药历程呈现出的,并不是什么推翻“普通人不能自制药物”的励志故事,而是如所有人判断的那样——自制药,远比想象中更艰难。

首先,他得与否定自制药的阻力抗争。

这些阻力,来自最亲近的家人,最专业的人士,最了解内情的病友。

妻子反问他:如果自制药可行,为什么其他人不做?

父亲打击他:你以为你是科学家吗?我赌你做不出来。

亲戚劝说他:好好照顾孩子,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走。

病友警告他:自制药是有法律风险的。

即便是在成功之后,所有的医学专家仍然在强调:这是奇迹,绝不建议普通人自制药。

因为这不仅困难,并且危险。

自制药物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操作,还需要极其细密严谨的用量控制,这不是凭借人的意志和毅力就能办到的。

而徐伟,决定冒这个险。

冒险,不仅要有勇气,还得有演技。

当徐伟跑到上海寻找生产组氨酸铜的合作方时,他不敢以患者的真实身份去联系药厂。

他跟朋友假扮医药代表和医学投资人,却连对方公司前台那关都过不了。

面对医药公司一堆博士专家的提问,他尽量用简单的语气词回应,蒙混过关。

屡屡碰壁后,徐伟已经“久病成医”。

在不断的学习下,他从完全不懂医学进化到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技术方案,且不会露出破绽。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接单的制药公司。

但有人,还不够,还需要钱。光是制药前期最基本的化合物稳定性实验,就需要80多万元。

这也还不够,徐伟要赶时间。

药物对遗传性缺铜症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他不仅想让孩子活下去,更想让他做个正常人。

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成功制作出组氨酸铜,否则孩子的发育一旦耽误,就不可逆转。

或许是上天也不忍再将苦难施予这位父亲,徐伟幸运地找到一个共享实验室,场地人工各项费用租一天1.4万元,只需要两天就可以合成组氨酸铜。

在实验室第一次合成组氨酸铜后,徐伟立即研究购买机器设备,在自己家里搭起了简易实验室。

奇迹般的自制药,开始了。

仅用了几个月,没有任何医药背景的徐伟,就做出了组氨酸铜。

他开始进行安全性测试。

一开始在兔子身上试,然后在自己身上试。最后,他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注射。

他减半剂量,小灏洋的身体指标却没有变化。

徐伟硬着头皮,加大剂量。

两周后检测,孩子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他成功了。

可是还不够,一个父亲所祈求的,远不止于此。

组氨酸铜只能让孩子维持生命,无法让大脑发育正常。

他要保证小灏洋的正常成长,让他捱到世界可以治愈遗传性铜缺乏症的那一天。

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与死神、病魔、命运争夺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普通人生。

对他而言,比跨越重重险阻还要困难的,是击倒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冒出的放弃念头。

他坦言,自制药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孤独。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没有人支持他。

当他前往上海看药厂实验室时,所有家人都劝阻他。

孩子母亲甚至断言,他被骗了。

他一个人在深夜的机场里等待航班,感到刻骨的孤独。

当他去要求医院给孩子做干细胞治疗时,孩子母亲想跟他离婚。

那天他一个人开着车抱着孩子,孩子根本坐不稳。他只能找来滴滴司机代驾。

他告诉自己,如果连他都不要这个孩子,那就没有人要他了。

即使是马不停蹄地制药期间,绝望也没放过他。

他们一边使用着自制药,一边尝试各种不靠谱的民间偏方——不是绝望的父母,不会这样做。

事实上就算有了组氨酸铜,孩子无法真正健康成长的事实,也早就摆在眼前。

小灏洋吞咽功能不好,两岁多的他只能被人用米糊喂养。

他有小儿垂涎症,不停地流口水。

并发症导致他排尿不畅,需要母亲不停揉肚子才能断断续续流出几滴小便。

在每个艰难的关头:抱着这样的孩子时,夫妻闹离婚时,父母不愿照顾孩子时,实验遇到困难时,专家提示行为危险且不可能时,每次小灏洋处于生死一线时……徐伟都想过放弃。

可是看着小灏洋被姐姐逗笑时,得到女儿的鼓励时,他将尝试坚持了下去。

他还在尝试制作更好的药。

外国最新研究表明,伊利司莫铜比组氨酸铜更能阻止神经退行性变化,只是制作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他说干就干,又成功了。

可是,伊利司莫铜要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对用药要求更严苛,医院主任再次否定了他。

可孩子等不起,徐伟没得选。

他学习静脉穿刺,算出注射量,了解作用机制,给孩子注射伊利司莫铜的同时,补充组氨酸铜。

这一次,孩子的脑电图恢复正常了。

他又成功了,这是奇迹,可其中意味苦涩难言。

即使取得了成功,无论再来多少次,自制药依然不会成为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自制药即便成功,也有极大的法律风险。

首先能被称之为“药”,必须有批号,经过审批上市。

徐伟所制的“化合物”,严格意义上,是可以划进“假药”行列的。

对于自制的“化合物”,徐伟只能自用并承担所有风险,不能进行分享更不能贩卖,否则后患无穷。

徐伟的故事传开后,昆明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只要他自制药物不对外售卖不危害社会,不会过多干涉。

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因此重视患者所面临的罕见病药、罕见病研究进展缓慢,患者缺少有效治疗药物的问题。

他们表示,如果徐伟假设自制的药物不是药品,那么药监局就没有干预的法律依据。

徐伟也不鼓励其他罕见病病友轻易自制“化合物”。他也知道,谈制药,自己根本不够格。

药,必须经过国家审批才能成为药。

自己就算做出来,那也不是“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能缓解孩子病情的化合物。

可是身为一个父亲,徐伟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铤而走险自制药,二是看着孩子死去。

他不是想逆天制药,只是不想选择后者。

他的动力,是不想在走到人生尽头时,回想起自己没有竭尽全力救儿子,而感到悔恨。

医生看着只有高中学历的徐伟,对疾病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自己合成了组氨酸铜和伊利司莫铜,直呼佩服。

他们见惯太多的无能为力,对徐伟流露出的灰心颇不认同:

你还想怎样?你的孩子是最严重的遗传性缺铜症,可他的表现,比大多数孩子还要好,我一年前根本不相信你的孩子现在还能笑还能动。

在徐伟的故事传遍全网后,医疗行业相关人员的态度依旧高度统一:绝不鼓励自制药。

微博医学领域大V@庄时利和说道:

我肯定不鼓励自制药物,但我完全能够理解。

因为,他是一名父亲。

徐伟不是药神,他只是一个父亲。

在徐伟的微博下,有人感动,有人感慨。

有医药学院的学生说,自己上大学后浑浑噩噩,没有目标,但是徐伟给了他目标和鼓励。

一位网友表示:这是名为“父亲”的史诗,它的意义在更深的思想人文领域。

而讲完这个故事,只希望大家在感动之余,向外分享这个故事。

不仅是为了称赞一位父亲,传播一种精神,也是为了遗传性铜缺乏症的患者们。

因为罕见病最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关注。

哪怕是多一道目光,都有可能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始。

徐伟为了自己的孩子,把重重的大山,往前推了九十九步。

不妨也让我们,点个“转发”或“在看”,为他们推出小小的一步。

*资料来源:

八点健闻:《一个父亲的选择:铤而走险自制药,还是等着孩子死去》

红星新闻:《高中学历自制罕见病药剂父亲:看五六百篇论文才做实验自己试药,希望孩子给我多点时间》

新浪财经:《“自制药救儿父亲”徐伟回应法律风险:要说是做药,肯定不合法》

潇湘晨报:《卫健委回应父亲自制药救儿:不售卖不危害社会就不会干涉》

九派新闻:《云南药监局回应父亲为救罕见病儿子自制药:重视罕见病缺药问题,自制药如果不是药品就没有干预的法律依据》

新浪科技:《独家对话“自制药救儿父亲”:很多孩子都在等死,我想做点事》

*作者:温柔一叨。来源: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为千万家庭谋幸福。

你比自己的孩子更需要学习

因为和孩子沟通, 只有爱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