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跟神经病一样”:14岁少年叛逆成瘾,背后真相却刺痛无数父母

文 / 靖琪育儿说
2021-09-24 18:17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老师请回答》里,曾去过这样一个家庭:

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孩子跟着读书。孩子一直很优秀,也很听话。

可从六年级下学期起,他就开始断断续续地逃学。

起初,是因为孩子步入了青春期,嫌妈妈总唠叨他。后来,孩子就主动转回老家邯郸读初中了。

可初一、初二两年,孩子上学依然不顺利。

他常常故意不写作业,等着老师叫家长:领回去吧,把作业补完再回来。

初二下半学期,爸爸想着,孩子换个环境也许会好点,就又给孩子转学到了天津,让孩子独自一人在天津上学。

可这期间,孩子又有了新变化,那就是再也不理父母了——除了要钱。

孩子觉得父母跟神经病一样,看见他们就来气。

甚至这次参加节目,也是父母答应了给他买个电动车,才勉强来,但上台时,他坚决不和父母同台。

男孩的父母呢,他们认为孩子情商低、幼稚、不独立。

父母和孩子完全不能沟通,更没法相处。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孩子:

之前一直好好的,好像很突然的,性情就变了,紧跟着,孩子对学习也没了兴趣,不但成绩下降,跟父母的关系也很难融洽。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这种情况,归结于青春期现象;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天生情商低,难管教;更有父母,跟孩子激烈地对抗,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其实仔细想想,好好的孩子突然就变了,一定有原因。而那些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父母们忽略的一些小事。

孩子的行为问题

往往都是因为情绪

那期《老师请回答》里,主持人单独跟男孩聊天时,问起跟父母的关系还能缓和吗?

男孩很坚决地说:不能。不想理他们,跟他们说什么也没用,给钱就行了。

可当心理老师给男孩做沙盘测试时,男孩的表现,却是截然相反的:

四个代表家庭成员的毛绒玩具,他选出的,是最小的一个。

老师问为什么要选这个,男孩说:它最小,需要被保护。

男孩的爸爸也说:每当男孩一人在天津家时,晚上他总是把每个房间的灯都打开。

男孩的种种表现都透露出:他很恋家。

表面上,他把父母推的很远,但内心,他又十分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很容易丧失努力生活的动力。而那些真正拥有安全感的人,不仅不会丧失动力,反而会越挫越勇。

男孩的不安全感,跟父母拧巴的关系,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学习的规划和动力。

深究下去又会发现,男孩之所以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他成长的每个阶段,情绪情感,都没有得到释放:

6 年级时,学习紧张,他偶尔放松下,妈妈不但不理解,反而唠叨起来没完;

他赌气回老家,不做作业让老师叫家长,也是希望引起父母更多关注;

转学到天津,他不理父母,只知要钱,也是心里有气……

可这些,父母都没有意识到。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Susan David 曾说:决定人情商的,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

而情绪敏感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孩子小时候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孩子很多看起来不理智、甚至不可理喻的行为,几乎都是负面情绪堆积的结果。

我想起曾看过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现在中小学生检测出抑郁倾向的比例非常高。跟周围妈妈聊天的时候,也发现很多初高中的孩子,都在因为叛逆、抑郁、焦虑各种问题在做心理治疗。

而多数孩子的问题,分析到根本,都跟情绪在家庭中得不到流动和纾解有关。

孩子的坏情绪

需要找到出口

心理学家曾说,孩子被负面情绪控制时,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不分对象随意发泄,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二是孩子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身体和成长受到干扰。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老师请回答》里的男孩,因为情绪无法排解,导致了家庭关系问题,学习也不积极。

更多孩子,他们意识到了情绪,意识到了不舒服,却说不清,道不明,伴随着本能,会出现更多别的问题:

1. 「继发性获益」的自我伤害行为

傅首尔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她小时候出生在单身家庭,家庭条件也不好。

后来,妈妈改嫁了,四岁的她只能跟外婆一起生活,可她想妈妈,特别想的时候,她就喝洗洁精,把自己弄生病,就能见到妈妈了……

孩子有情绪,渴望得到关注,但没法排解,他们就用「症状」来引发大人的注意,获得自我满足。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继发性获益」。而孩子能操控的继发性获益,往往都是自我伤害。

2. 长期压抑情绪,健康受损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托马斯博士,经过 40 年的研究得出:情绪决定健康。

那些身体、精神更容易生病的人,常常是情绪长期很难排解的人,他们会在深层次上,感到与他人疏离、感到不被爱、不受重视。

B 站曾有一段播放高达几十万的视频《灯光之下》,是一个叫纯子的女生,讲述自己得抑郁症的过程。

她说:其实自己得抑郁症,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那时候学业、人际关系都有压力,家里氛围也不好,时间长了,心情就越来越不好。

后来,身体也开始不舒服,消化不良、头晕、每天都失眠到凌晨 4 点半。

最后心情不好,就成了生活的全部,每天都浑浑噩噩,甚至走在路上,来了车都没有意识去躲避……

她确诊抑郁症后,老师和父母都很难理解: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任何疾病,本质都是心病,孩子也一样。

他们的负面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坏情绪会转移,长期忽视孩子的坏情绪,任由它们堆积,情绪就会攻击孩子身体、精神,很可能积郁成疾,造成各种问题。

重视孩子情绪的小问题

才能养出健康的孩子

好孩子,并不是一天变「坏」的,这中间,往往有一个情绪堆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们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孩子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首先,父母不应该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制造者,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想当然地要求孩子。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去年,西安一名 9 岁女孩,只因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就从 15 楼的家中跳楼身亡。

作为成人,我们会觉得——不过是作业写得慢了点,根本就不叫事。可孩子却认为——自己不行,干什么都不行。

孩子思考问题的视角,承受压力的阈值,和成人差异很大。

成人觉得轻而易举的事,孩子可能已经觉得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父母想当然的看法,其实并不适用于孩子。

多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看法,感受下他们的视角,就不至于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家庭就会成为孩子情绪的包容器,而不是制造所。

其次,家庭里,一定要允许孩子情绪流淌或转移。

很多家庭里,不允许孩子表达坏情绪,孩子伤心了、愤怒了,会呵斥他们立刻恢复平静。

可喜怒哀乐并没有对错,伤心、愤怒也不丢人。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等孩子慢慢平静后,父母还要帮忙疏导,教孩子认识情绪,并告诉他们怎么合理发泄情绪。

只有让情绪流淌起来,负面情绪才不会堆积成毒素,攻击或侵蚀孩子。

世界著名演说家安东尼·罗宾斯曾说: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人生有力量。可今天的孩子,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孩子,他们需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汲取精神营养。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重视孩子情绪,允许孩子情绪流淌起来,不让他们的负面情绪长期堆积,也是我们当代父母,必不可少的一课。

树妈说:

我周围常有父母吐槽,觉得现在的孩子小学难管,初中叛逆,高中抑郁,不知道操心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其实当我们去关注孩子,给孩子更多表达情绪的出口,问题就会好解决一些。大家怎么看呢?

另外,微信最近改版,为了方便后续能接收到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