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来的疾病,5岁“公鸭嗓”男孩竟是患上声带小结

文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1-04-16 00:19

通讯员:胡弘

专家支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Ⅲ科副主任 王燕

本报讯 说话长期大喊大叫、一哭就声嘶力竭,5岁男孩杰杰居然成了“公鸭嗓”,还被确诊患上了声带小结。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嗓音门诊负责人、耳鼻咽喉-头颈外Ⅲ科副主任王燕医生提醒,嗓音被称为人的“第二张名片”,孩子的嗓音健康更值得关注,家长和老师都要为儿童语言习惯的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

儿童经常大喊大叫会损伤声带

4月15日,5岁的杰杰被父母带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嗓音门诊就诊,王燕医生检查发现孩子的声带充血、水肿伴有声带小结形成。杰杰父母说,孩子平时嗓门大,话又多,声音嘶哑已经是常态,以为多喝水“润润嗓”就可以缓解,没想“公鸭嗓”持续了快一年。

王燕医生介绍,杰杰这种情况,就是错误用嗓导致了声带小结的形成,俗称“喊叫小结”。嗓音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大多数儿童爱吵爱闹,精力十足,再加上用声不当,会造成声带在每次振动时撞击过猛,摩擦过强,导致声带机械损伤,导致儿童声音嘶哑、发声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近几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嗓音门诊的儿童就诊量持续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3-6岁学龄前儿童。王燕医生提醒,孩子在幼儿时期发声器官正在发育中,很娇嫩,很容易疲劳。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意发声器官的保护,有可能变成“公鸭嗓”,影响一生。

男孩更易患上“喊叫小结”

“喊叫小结”这类疾病多发于3-12岁儿童,尤其以男孩多见。因为男孩通常较女孩好动,容易受情绪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喜爱尖叫、大声喊叫,这都是错误的用嗓行为。

王燕医生强调,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用嗓。婴儿时期,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婴儿长时间大声哭喊;大一些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大声喊叫,或者边跑边喊。教孩子唱歌,起调不能过高,音域不宜过宽,不要教孩子唱成人歌曲。孩子在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时、身体疲劳时尽量少说话,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除此之外,反复呼吸道感染、咽喉反流、鼻窦炎也是导致“公鸭嗓”的诱因。“一般来说,在声带小结处于水肿期时,通过声休、药物治疗,声音沙哑症状会好转。但是,声带小结有时并未完全消失,此时不可以掉以轻心,尤其不能忽视对儿童发声行为的纠正。”王燕医生提醒,儿童声带小结治疗,需要谨遵医嘱治疗。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尽快上嗓音门诊

王燕医生提醒家长,如孩子持续的声音嘶哑超过两周,感冒后或大声哭闹后声音嘶哑不能恢复,声音突然变得很粗、失去童音的清脆性、说话费力,发声易疲劳、反复清嗓、甚至突然失声,都应及时到嗓音门诊就诊。

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嗓音门诊收集的病例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儿童的嗓音问题是行为性的,主要是用声方式不当造成的声音嘶哑,是声带小结引起的“喊叫性声嘶”。但也需注意鉴别喉乳头状瘤等疾病。因此,除了进行嗓音质量方面的检查以外,还需要进行电子鼻咽喉镜、动态喉镜等检查,了解声带的形态及运动,综合评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王燕医生介绍,目前针对这类“喊”出来的儿童嗓音疾病,推荐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多些关心和耐心,积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嗓音;同时也要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宁静、放松的环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声带小结在青春期后多能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