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了,工作好外貌佳的女儿一直不愿结婚 原来得了这种病…

文 / 红星新闻
2021-04-13 18:41

如今,不想结婚的单身贵族们不在少数,每个人的身边都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成都姑娘小张乖巧听话、温顺美丽、聪明礼貌……尽管她是很多父母眼中乖乖女的代表,可是工作多年,眼瞅着快过了最佳婚育年龄,她还是孑然一身。

着急的父母以为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直不愿意结婚,是因为小张生病了……

资料图片 图据图虫创意

33岁的她一直不愿结婚

成都人小张,今年33岁。虽然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但她却一点也不着急。“你的年纪都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晓得不?”每次,小张的父母着急了便这样说。不过,小张十分淡定地说:“我现在不是过得挺好的吗?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开始挣钱了,还在家里混吃混喝,嫌弃我,不想再管我了?”

原来尽管小张有着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外表甜美,身边也不乏追求者,但是她依然选择在父母身边生活,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小张依赖父母的表现不止如此,她自己还不敢轻易地选择恋爱对象,几任前男友都是父母挑选把关而来的,所以也希望最终由父母来物色结婚对象。她曾担忧,自己离开父母独立成家后会受到欺负,而且如果哪天结婚了,她也不愿承担洗衣做饭、带孩子等日常家务。

其实,不光在生活当中,小张在工作中也很有问题,她总是要反复请示领导,希望别人来承担风险责任。为此,领导都找她谈了好几次话。

这可能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担忧不已的小张父母把女儿拉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经过心理专家姚旭东副主任医师的诊断,结果竟是小张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姚旭东介绍,依赖型人格障碍在临床当中也较为常见,以缺乏主动性,精力不足,自觉能力差而依赖他人为特征。

其具体症状表现为:

1.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自己缺乏信心害怕承担由此带来的影响与后果。一但交给别人承担以后,自己会感觉轻松许多。

2.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一味地迁就依从自己所依赖的人,从来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害怕得罪自己所依赖的人。

3.长期依赖外界对自己的安排照顾,缺乏独立与安全感,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

4.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害怕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希望对依恋对象过度依靠、受到过度保护,自己能成为一个一切都被安排得很好、保护得很好、什么都不需要自己操心的人。对于亲密关系的丧失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变得无依无靠。

5.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议和保证时,作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

与此同时,姚旭东表示,依赖型人格障碍还有其他特征,比如总把自己看作无依无靠、无能的、缺乏精力等。

病因:童年时父母过分溺爱

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姚旭东表示,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认为,依赖型人格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最终无意识地倾向于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个体发展的早期。在儿童印象中,保护、养育、满足自己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子女必须依赖父母,总怕失去他们。这时候,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使子女缺乏成长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同时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始终不能负担起选择承担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

回到小张的案例上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女,小张从小就养尊处优。从小到大,她的任务只有学习,任何事几乎都由父母包办。上学时,小张也从来没有住过校,父母基本上一直陪伴在侧。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这些也从来没让小张操心过。在父母勤劳铺设的康庄大道上,小张的心理却慢慢走上了崎岖的小径……

治疗:心病还须心药医

如果出现了依赖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呢?姚旭东专家有以下建议: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享受对方承担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的同时,也意味着自我的否定与丧失,没有意志,没有思想,只有随行。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的治疗,同样遵从生物——心理——社会治疗的医学模式。当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自伤自杀风险时,要及时就医,予以明确诊断,并接受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治疗。

同时,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治疗师会帮助患者分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家庭的资源,深入解析其形成的根源,进而改善他们的认知,纠正其行为模式,积极重建信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有所转变,变得更加独立。

从预防的角度讲,家人需要自幼为子女营造和谐温暖、培养成长动力的环境,积极予以鼓励支持,激发其内心的自尊,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使其不再过度依赖、寻求外界帮助,锻炼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