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努力!2岁的孩子从无法坐起身,到能独自站立的历程

文 / 育儿一箩筐
2021-03-31 09:29

2019年,张奶奶抱着几个月大的元元第一次来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

当时,她并不知道孙子有问题,只知道同龄的娃娃能走能说话,而元元不但无法坐起身,连抬头都稳不住。

好在元元家就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旁边,奶奶就近求医找到了医院儿童康复科。经儿童康复科主任董小丽诊断,元元有认知障碍,肢体、智力、语言都受到影响。

“孩子来得很及时,经过早期康复治疗,元元还有希望站起来。”

听到诊断结果,张奶奶的眼里饱含震惊和绝望,但同时又透露出不甘。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李爷爷的菜摊维持,娃娃的尿不湿、奶粉就已经让家里入不敷出,如果生意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就会很紧张,根本挤不出多余的钱来做治疗。想到连带娃娃都困难的儿子、儿媳,想到辛苦卖菜的老伴,再想到漂泊半生也没过上好日子的自己,看着怀里可爱的孙子,也将因为缺钱治疗而毁掉一生,张奶奶放声大哭。

就像掉落悬崖的一瞬间,眼睁睁看到了救命的树枝,却因为经济困难却无力伸手抓住,唯有选择放弃。

董小丽医生是儿童康复科主任,具有丰富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自己高超的医疗技术,已经帮助过近千名像元元这样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不乏被其他医院认为病情太重没有希望的孩子。医生天生的使命让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元元做上治疗。

“奶奶您不识字,我们做您的眼睛。”

救孩子要紧,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秉承“病人至上 大医精诚”院训,没有考虑医疗费用的问题,而是及时地对元元的身体情况、功能水平进行了专业的系统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方案,及时为元元做治疗。

“其实,医院儿康有很好的长效机制,能帮助患儿申请医疗补助,但我们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董小丽回顾当时的情况,元元急需做治疗,而申请补助金要花时间走流程,远水难解近渴。更何况张奶奶一家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填写申报表格、准备相关资料。

“别急,奶奶您不识字,我们做您的眼睛。”像帮助其他困难家庭一样,医护人员主动帮助张奶奶申请到了医疗补助金。

2020年,成都市加大了儿童康复救助力度,政府对残疾孩子帮助力度加大。元元的医疗补助费提高了,缺钱不再是元元康复之路上的绊脚石。

拿到补助金后,张奶奶又喜又忧。原来,补助金额有限,并不能完全抵销元元的医疗费。“这可怎么办?我们省吃俭用也省不下这笔钱呐。”

医院秉承“病人至上 大医精诚”院训,帮元元免减部分费用;医生们也自愿义务劳动,花费大量时间免费帮元元做训练,只为孩子能早日站起来。一次次治疗,为元元带来肉眼可见的改善,更坚定了张奶奶要坚持送元元康复的决心。

希望元元长大后,能像爸妈一样工作

2020年,在医院儿童康复科做了1年多的治疗,奇迹发生了——元元不但能坐能站,还能独自爬着走。原本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他,经过认知康复治疗,也会对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露出笑容了。

2021年3月16日,元元又要开启新疗程的康复训练了,这一次的目标是:经过下肢康复训练,学会走路。一天望一天,日子逐渐好转的同时,家人仍旧努力克服着各种困难。

比困难更强大的是希望的力量。“我经常梦到娃娃能走路了,一个手就能牵着走,好轻松哦,醒来我高兴得给小区孃孃们摆(说)。”张奶奶边说,边配合医生帮元元整理衣服,做下肢运动康复治疗。医生注意到,元元穿着一身漂亮的童装。

医生夸元元的帽子可爱,健谈的张奶奶忽然抹泪:“娃娃这一身衣服,从里到外,都是小区好心的邻居送的。”邻居们体恤张奶奶家,主动把家里孩子用过衣服、玩具、推车送给元元,还有邻居专程去李爷爷菜摊照顾生意。

生活的艰难没把张奶奶打倒,好心人的善意却让她流泪,这种得到雪中送炭的感受,只有经历过才会懂。

“国家在生活上、工作上和经济上让我们享受了很多优惠政策;娃娃运气好,遇到了这么好的医院,热心的医生,医疗技术也好,对娃娃很耐心很细心;社会上还有这么多好心人,一直在生活上帮我们,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娃娃将来也能像爸妈一样,做一份简单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我们就放心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托起了一个一个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