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喜欢吃饭,个子长得慢,有两个脏腑要注意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1-03-19 09:10

小孩不喜欢吃饭,个子长得慢,有两个脏腑要注意。

老人常说,“小孩青根过鼻梁,没事也要闹半天”。说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子鼻梁上的青筋毕露,他的脾气大多好不了。

而脾气不好还只是表象,更主要的是,他们可能还隔三差五就会头痛脑热的,身体素质很差。

传统中医认为,小朋友的这种现象,大多和肝脾二脏有关。

脾气不好喜欢哭闹,这是“肝主情志疏泄”的影响。而不喜欢吃饭、个子长得慢,抵抗力不好,这是“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所决定的。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说“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也就是说,小儿属于肝旺脾弱的体质。虽然这种情况属于常见现象,一般的家长也会“视而不见”,但却又明显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改善乃至消失,但是如果及早处理的话,对孩子的营养吸收以及发育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一个人的脾出现问题,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会没有什么肌肉,不是偏瘦就是偏肥。如果是小儿,就有可能偏瘦、甚至皮包骨,慢性消化不良,也就是中医的“疳积”。常表现为:毛发纠结,毫无光泽,肚大肢瘦,厌食便结。

如何调理小儿疳积?有两味中药值得了解,那就是鸡内金与山楂。

鸡内金其实就是鸡的胃,中有古代中医认为它对瓷、石、铜、铁皆能“化”,最善于化食消积,因其色纯黄似金,故得其名。

山楂是一种水果,味道酸甜,主要就是能健胃消食。因为口感比较好,更适合低龄小孩选择。

笔者本人小时候就有过食积的经历,父母就是用鸡内金和山楂、茯苓打成粉末做成糕点,连续吃了一个多月,食积就被化解于无形之中。

而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在说到调理“羸瘦”时,大多是诸如麦门冬、五味子之类,它们是归肺经的。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瘦人多火,肺金容易受到伤害。小儿疳积后期大多有积热,古代中医便会使用胡黄连来处理。

而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到调理“肥健”时,主要都是归肾经的诸如菟丝子、泽泻这一类药物。请关注这里说的“肥健”,就是使肥胖的人也变得健康起来。

按照《黄帝内经》“女七男八”的观点,小孩在第一个周期内的脾胃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可能影响下一周期的生长与发育。

有些小孩子长得比较胖,即便也有些会相对高大,其实也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就像地里的红薯,那些苗叶长得茂盛肥油的,结的地瓜反而很小。

同样的道理,长得肥胖的小孩,其实多数也是外强中干型,他们的脏腑其实是很虚弱的。

这就是张仲景“尊荣人”的观点,其特点就是“骨弱、肌肤盛”,张仲景喜欢用菟丝子、泽泻、黄芪。

尤其是有食欲,能吃易饥,但依然肌肉松软无力者,用黄芪是比较恰当的。《神农本草经》谓黄芪“补虚,小儿百病”,其实小儿肥胖就是属于虚证,与疳积属于实证形成对比。

再说说和“肝”有关的部分。

对于脾气不好、喜欢哭闹的小孩来说,主要就要从肝来进行调理。所谓“肝常有余”,并不是说要清肝泄肝,而是指小孩的肝气容易“勃发”,需要适度地平抑一下。

一个简单的方法,父母可以经常敲打两个大脚趾指肚,这是足厥阴肝经的部位,起到疏通、平抑肝经气机的作用。

长期坚持,孩子哭闹的问题得到解决了,个子也慢慢长得快起来。这是因为小孩的身高和肝经密切相关的缘故。

​总之,对于父母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食积(脾)、哭闹(肝)这两个问题,是最闹心的。日常育儿方面,上述两个方面如果都能做好,相信您的宝宝也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