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我,咬死我也不会松开”这种错误的急救,别再做了!

文 / 矢辞的奶糖
2021-03-14 09:14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孩子热抽了,千万别再塞手指、毛巾、勺子……

“快,咬我手!”

“让她咬我,你放心

咬死我也不会松开的。”

近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一幼童突发“热性惊厥”急需送医

危急时刻

交警短短的几句话

让界妈捉急又心疼!

虽然感人,

但这种错误的急救方式,很危险!

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FS)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6月龄~5岁,患病率为3%~5%——看着似乎不高,但考虑到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是儿科门急诊常见的病种之一。

它通常发生在体温快速上升时,患儿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凝视、身体四肢僵直或抽动,和癫痫大发作很像,让家长惊慌失措。

但再着急也不能“乱来”啊!

比如此次新闻中,由于担心孩子惊厥发作时咬自己的舌头、伤到自己,交警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手指塞进幼童嘴里,就是个有害无益的动作!

交警被咬伤的手

事实上,热性惊厥时孩子的咀嚼肌持续收缩,牙齿很难打开,强迫孩子张嘴可能会损伤牙齿。而塞进嘴巴的东西很可能会被咬断,轻则划伤口腔黏膜造成出血,重则血液和异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引发更大的危险。

此外,掐孩子人中、虎口,或硬压着孩子抽搐的身体,也是不可取的!

你以为“孩子抽搐意识不清了,掐人中、虎口可以止住抽搐、唤醒孩子。”

但其实,它除了让孩子疼之外,并不能有效终止惊厥发作。而硬要摁住孩子,不让其抽——这种强行压迫或约束的行为,还容易导致孩子骨骼或软组织损伤。

当然,更不要在这时给孩子灌汤、灌水、灌药!

我们前面说了,孩子惊厥发作时牙关紧闭、意识丧失,全身都在抽搐,你想喂药就得强行撬开嘴巴,这时误吸、窒息的风险都很大。

而且,退热药并不能防止热性惊厥的发作。虽说退热药的使用可能帮助孩子降温,让他们舒服些,但现有研究表明,这并不能降低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

抗惊厥药物也同样不推荐。对于发生过热性惊厥的孩子,不需要服用任何抗惊厥药物来预防再次发作。因为这些药物给孩子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远大于其益处。(抗惊厥药物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下面会详说。)

热性惊厥

看起来吓人,实则无大碍

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还是与患儿脑发育未完全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遗传易感性等相关。

而绝大多数热性惊厥是短暂的,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伤害。大型研究发现,即使是高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也正常,并且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与没有惊厥发作的兄弟姐妹相同。即使癫痫发作持续很长时间,大多数孩子也可以完全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徐灵敏教授

提醒:热性惊厥只是抽搐时那些个动作看起来吓人,但是家长下意识地要去阻止,加上之前网络上谣传“需要掐人中、塞牙垫”,一顿操作下来反而弄伤了孩子,也弄伤了自己。

请谨记:

孩子抽搐了,您掐他、他咬您都没有任何益处,更不能撬开孩子嘴巴、塞入筷子和牙垫之类的东西!

当孩子在家中突然发生抽搐时,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冷静才能有效帮助孩子。

保持患儿侧卧平躺、头偏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

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防跌落,切勿刺激患儿,忌掐人中、忌撬牙关、忌按压摇晃患儿;

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可以电话请教120急救医生。

做好以上这些后,等待120急救车来期间,如果可以,建议将孩子发作时的表现录下来,就诊时给医生看下,这对诊断很有帮助。

“虽然正确应对很重要,

但做好预防,

不让它发生不是更好吗?”

有些孩子抽过一次后,下次发热还可能再抽。热性惊厥的复发与年龄相关,首发年龄<12月龄者复发率高达50%,而首发年龄在12月龄及以上者复发率约为30%。

复发的危险因素:

(1)起始年龄小;

(2)发作前发热时间短(<1 h);

(3)一级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

(4)低热时出现发作。

孩子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复发风险越高。

而对于预防措施,《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是这么建议的:

▌ 间歇性预防治疗

指征:(1)短时间内频繁惊厥发作(6个月内≥3次或1年内≥4次);(2)发生惊厥持续状态,需止惊药物治疗才能终止发作者。

在发热开始即给予地西泮口服,每8 h口服0.3 mg/kg,≤3次大多可有效防止惊厥发生。

▌ 长期预防治疗

单纯性热性惊厥远期预后良好,不推荐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复杂性热性惊厥等具有复发或存在继发癫痫高风险的患儿,建议到儿科神经专科进一步评估。

总之,面对热性惊厥,只有家长的冷静理性和医生的缜密评估,才能最好地帮助这些患儿!

错误的急救方式,千万别再做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8):1379-1382.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7.18.005

[2]"Febrile Seizures Fact Sheet",NINDS,Publication date September 2015.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审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 徐灵敏

本文作者:Lynn

责任编辑:李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