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界四大谣言,第三条80%的父母都信过

文 / 豆芽妈妈
2021-03-11 00:37

年后这段时间朋友圈里一片祥和、喜气,大家都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信心满满~

可我一大学同学的开年却格外不同:

“2021年是以娃的发烧开始的,断断续续39℃+第二天,啥也不想吃,唯一想吃、爱吃的鸡蛋羹又不能吃,可怜的崽……”

我赶紧留言询问:怎么不能吃蛋羹呀?

同学:不是发烧不能吃鸡蛋么……

这又是哪门子说法?

一问老公才了解,原来坊间一直有“吃鸡蛋会加重发热”的说法,平时查房,经常会被爸爸妈妈们询问,鸡蛋可以吃吗?鱼虾可以吃吗?牛肉可以吃吗?

话说,发烧这件在幼儿时期堪称“家常便饭”的事,谣言还真不少,2021开年第一篇干货来了!

粉碎谣言,了解真相!只有娃健康成长,谈育儿才有意义。

一起来看看~

谣言一

发烧不能吃鸡蛋,会加重发热

之所以发烧界有这个谣言,是因为它真的被“科普”过。

前几年,一些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站上明确发文称“发烧不能吃鸡蛋”

给出的理由是:

鸡蛋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发烧时食用,易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不但不能使体温降低,反而会增加身体热量,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其实这个说法的来源参考的是食物热效应原理

食物热效应是指进食不同食物会引起不同程度能量消耗的额外增加。

比如,进食碳水化合物可使能量消耗增加5%~6%,进食脂肪增加4%~5%,而进食蛋白质会增加30%~40%。

乍一看,消化蛋白质好像比消化碳水化合物高6-8倍,于是就有了不能吃高蛋白等“发物”的说法,比如,鸡蛋、鱼虾等等。

但事实上,真实的数据对体温的影响微乎其微。

一个鸡蛋中蛋白质能产多少额外热量呢?

如果我们吃一个水煮的鸡蛋,重量大约65克,蛋白质含量为12.8%,可食部分88%,一个鸡蛋含蛋白质约为65×88%×12.8%克=7.3克,在体内转化为7.3×4千卡=29.2千卡的热量,消化吸收时需要额外增加热量29.2×40%千卡=12千卡。

这种额外增加的热量对成年人的体温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对幼儿影响也非常小。

所以,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谣言。

真相是只要孩子之前吃过鸡蛋,确定对鸡蛋不过敏,那么无论发不发烧都可以吃的。

而且,必要的蛋白质,对身体的恢复也有帮助,有了足够的能量才能更好地对抗病毒!

谣言二

捂汗退热VS千万不能捂

老一辈对于治愈发烧都有一个祖传秘方:姜、红糖、被子。捂汗退热就好了!

咱们小时候估计十个有八个都被捂过。

实际上,这个秘方并不科学,更不适合婴幼儿。

而且近年来,因为“捂”造成捂热综合征,大量出汗、严重脱水,甚至引发抽搐、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发烧千万不能捂!

然而我要告诉大家,这两个观点,一条道走到黑的都不对!

发烧的整个过程是分为不同阶段的:

手脚冰凉,温度上升期时,可以捂上;

四肢温热,发烧平稳期时,适当减衣物;

手脚发热,温度下降期时,晾,以助散热。

所以,一味的捂和晾都是不行的,都不利于病情的发展和恢复,该捂捂,该晾晾才是正道!

谣言三

物理降温比吃药靠谱

说到发烧,很多人不免想到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一直广受青睐,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是药三分毒,物理退烧最靠谱,虽然麻烦些,但没有副作用。

但实际上,发烧时单纯物理降温的意义并不大。

物理降温的原理是借助水(或其他)与皮肤表层的温差以及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热量,以达到退热目的(比较常见的就是温水擦浴)。

但人体发烧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应对外来病原体的一种反应。

物理降温这种治标不治本的降温方式,持续时间短,主要体现在30分钟内,之后,体温依然会逐渐回升。

除非一直给孩子持续擦拭,但温差小了降温效果差,温差大了降温效果大又会明显增加不适,许多研究都显示,擦浴会导致孩子的哭闹和畏寒。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回想下咱们自己发烧的时候,浑身发冷时还愿意去温水擦拭吗?

发烧期间,并不是把体温降到正常就一定会改善孩子的舒适度。

退烧的意义不是把温度降低几度作为KPI,退烧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不难受。

而物理降温,就如儿科学会所言“外部降温方式,可以降低体温,但提高不了舒适度。”

所以,物理降温并不十分建议,除非孩子对退烧药过敏、不能耐受,或者烧得过高,可以配合退烧药使用。

除此之外,很多物理降温的方式还可能有害无利。

比如,几乎成为发烧标配的退热贴,真的有用吗?

也是心理安慰而已!

退热贴的原理也是物理降温,主要是靠其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体表热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散热,但降温效果微小,而且部分凝胶添加了薄荷、冰片,还容易引起孩子的过敏。

所以,能不用还是不用的好!

酒精擦浴更要严格杜绝!

因为宝宝皮肤通透性较强,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当丰富,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发烧处于高温持续状态时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对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

所以,很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谣言四

打针或输液退烧更快

很多人一看孩子发烧,恨不得马上退烧,如果总不退,就会想着打针、输液,认为这样能快些退烧。

平时接诊,经常遇到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打针或输液,尤其是晚上的急诊:

大半夜的烧起来,怕晚上控制不住,父母白天还要上班,担心老人顾不过来,给孩子打个针或输输液赶紧把烧退了得了!

打针或输液,退烧真的会更快吗?

口服是把药吃进胃里,通过肠胃吸收进血液才能发挥作用,而打针是直接把药注射进肌肉或血管,输液则是直接把药物滴进血管,相比口服,确实起效会更快,药物利用率也会更高。

但也正是如此,没有经过人体固有保护屏障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不良反应也更多更快,还会有很多潜在副作用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对于普通的发烧,没有必要为了退烧快一点,承受如此多的风险。

儿童退烧用药原则上能口服尽量口服,能不注射尽量不注射。

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布诺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1小时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

普通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正确用药和日常护理就可以。

PS:如果长时间高热不退、孩子精神不佳、进食差,饮水少或者喂药特别困难时,建议就医,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及能量。考虑细菌感染时,可给予抗生素。

今儿的这些谣言你信过几个?身边还有对发烧谣言深信不疑的一定要转给他们!

另外,除了以上总结的这些,还有哪些#风生水起的发烧界谣言#让你信以为真过?一起来聊聊吧!

让更多家长少入坑!

”生完二胎,我们就离婚!”32岁夫妻聊天截图火了......

你正在读的,也是其她妈妈需要的

点个“在看”,一起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