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林巧稚收到女子求救:一连4胎都没保住,请救救我的第5个孩子

文 / 邻家小余闲话历史
2021-03-07 18:15

林巧稚对病人非常亲切,但是对大夫们却十分严厉,有一次,林巧稚在查房时注意到一名出现阵痛的产妇饭碗中有鱼,立刻把护士叫到一边,批评她:“我看见她碗里有鱼,你怎么能让她吃鱼,她疼成那个样子,哪还顾得上挑刺?这种事情,你应该提前想到。”

还有一次,林巧稚的学生给病人做妇科检查,没有将遮挡的布帘完全拉上,林巧稚发现后,立刻走上前拉好,对那个医生说:“请你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林巧稚对待病人,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不管多小的事,在她看来都很重要,她总能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就说过:“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管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负责,用尽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求救信”,写信的女子希望林巧稚“救救自己的第5个孩子”。

原来,这名叫焦海棠的女工曾经生过4个孩子,可惜第一个孩子小产,其他三个孩子出生后因为全身发黄没有保住。现在她怀上了第5个孩子,渴望做母亲的她,担心这个孩子也无法保住,听说林大夫是妇产科领域有名的专家,于是写信向她求助。

其实林巧稚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求助信,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堆满了她的办公桌。

因为工作忙,林巧稚每天只能挤出休息的时间查看信件,但每一封信都认真阅读。通常看完信后,林巧稚会注明病情,然后写上自己的意见,再交给其他同事处理后续的事情。但是看到焦海棠的信时,林巧稚犹豫了,她不知应该如何回复。

焦海棠所说的孩子的情况,就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在当时的年代,这种情况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即使国外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

此时,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病例,其他专家劝林巧稚谨慎处理,毕竟对于她这样一个享有美誉的医生,如果一旦失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评价和无法预估的后果。林巧稚也不得不承认,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疾病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可是林巧稚没想到,还没等她答复,焦海棠又一连写了两封信,看到焦海棠近乎绝望地请求她拯救这个生命,林巧稚实在不忍心,她心想,是怎么的绝境能让一个母亲说出“哪怕‘死马当作活马医’都愿意”这样的话?

林巧稚毅然决定,帮助这个无助的母亲。

接下来一连几天,林巧稚一下班就跑去图书馆,翻看最新的医学杂志,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有关资料。那段时间,她经常吃饭没什么胃口,脸色也不太好看,睡梦想的都是新生儿溶血症。看林巧稚如此辛苦,其他医生虽然担心,但也帮助她一起研究病例,商量手术计划。

临近年终,焦海棠在预产期前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后,林巧稚多次去病房探望她,并组织会诊,将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等专家召集在一起,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

焦海棠临产前,林巧稚和其他手术专家一直守护在医院,某日凌晨五点,焦海棠终于被推进产房,生产很顺利,一个2900克重的男婴降生。但是果然如焦海棠所说,孩子出生几小时后,脸上的皮肤就开始变黄,中午时分,孩子全身都出现了黄疸。

眼看婴儿生理指标越来越糟,林巧稚立即组织手术进行第一次换血,将病血抽出滴入新鲜血液。手术经过精确的计算,进行得有条不紊,次日凌晨一点,400毫升新鲜血液输入了新生儿体内,婴儿逐渐安静睡着,皮肤也逐渐由黄转红。

然而此时,林巧稚并没有放松,她知道婴儿病情还有可能反复,于是一直守在旁边观察,果然十几个小时后,婴儿刚才减退的黄疸又逐渐加深,林巧稚依照前面的经验,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换血手术,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婴儿的黄疸症状彻底消失。

孩子保住了,焦海棠如愿以偿,在孩子满月后,林巧稚亲自欢送他们母子离开医院,焦海棠无以为报,给孩子取名“协和”,谨记林巧稚大夫的“救命之恩”。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幕,焦海棠也记忆犹新:“任何一点小事林医生都不放过,守着孩子整整7天。”

@情感小圆桌 林巧稚为医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她总是为病人着想,尽职尽责,但却从未考虑过自己,一生未嫁,不曾孕育一个子女。晚年林巧稚身患重病,仍旧坚持在病床上完成了51万字的《妇科肿瘤学》著作。

林巧稚说:“我不遗憾自己的选择,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我接生过的所有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1983年,林巧稚离世,依照她的遗嘱,将她此生的三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医院托儿所。令人更加敬佩的是,直到去世前一天,她还接生了6个婴儿。

这便是林巧稚,一个受到无数人尊敬的医者,她心中装着的始终只有妇女和孩子的安危,正如她墓志铭上写的那样:“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