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有什么活不下去的”,这句话却将3000万孩子推向深渊

文 / 国际学校在线
2021-02-06 09:24
文 | 编 张冰爱

近几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初高中生“一言不合”就跳楼的事件屡见不鲜。是什么让这些花一般年纪的孩子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放弃世界?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情背后,究竟埋藏着怎样的隐伤?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是帮助他们变得优秀?还是正把他们推向深渊?

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会抑郁?

“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懒’在家里,怎么劝、怎么骂都不愿意来上学”,西安一位家长在给孩子办请假手续时说道。在带着“提不起精神”“怏怏不乐”的孩子去了医院精神科后,结果让家长大吃一惊:孩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怎么会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怎么就和抑郁症挂上了勾?甚至有些孩子平日里看不出任何异常,和其他同学一样社交、生活,或许还是学校里的“开心果”,在别人印象里,顶多也就是有点“爱玩”,但挺乐观的,这些孩子“抑郁”,更是让家长难以接受。或许我们觉得“抑郁症”这个词不陌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全球有超过3亿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也被称作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但我们却鲜少把它和青少年联系到一起,默认为这是成年人才有的病症。其实不然。根据中国健康委的调查,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抑郁情况的困扰,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图源:@丁香医生微博《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曾说,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各项中国出生队列中,“抑郁的水平是在持续增加的”。也就是说,“抑郁”这一心理学问题,已经逐渐低龄化,并悄悄把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在国内,这一现象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凡孩子萎靡懒惰,或者表现出极度挫败感时,就会听到“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好吃好喝供着,就是太矫情” ,“还是作业不够多”等声音,指责孩子的情绪问题。当孩子沉迷手机、逃课,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倾向时,家长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前些年轰动一时的美国全A成绩的17岁亚裔女生从金门大桥跳下,结束了自己风华正茂生命,还是西安那个18岁就出了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林嘉文以坠楼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林嘉文最后的话那些“看起来不太快乐”的孩子,可能正在遭受抑郁情绪的折磨。

我们让孩子变得优秀?

还是正把他们逼向绝路?

生,是人的本能。古有帝王花毕生精力求“长生不老药”,今有患者抗癌十几年只因留恋这世间的点点美好。而正值青春年少,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放弃人生?但近年来的报道,这样的事情却屡屡发生。武汉14岁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坠亡;上海17岁男生与母亲争执后跳桥身亡;东莞15岁中度抑郁的少女,冲向马路撞车自杀;洛阳17岁女孩,因患心理疾病带着10岁妹妹跳水库自杀……图源@张超微博图片来源于网络抑郁症低龄化趋势已逐渐凸显,究其原因,和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多少孩子的梦魇。一两岁要上早教班,三四岁开始学舞蹈、学美术、学乐器、学书法……即使这些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让孩子变得“优秀”,这已成为常态。等到再大一点,上了初中、高中,辛苦了一周,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周末,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止尽的补课。那句“提高一分干掉一操场人”,不知造成了多少孩子的焦虑。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里,作者Dan Greenberg诙谐地写到:“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吧”。不做“别人家的孩子”,不标榜“我家孩子三岁就能背多少首唐诗、会说多少英语”,或许社会崇尚的观念变了,我们的孩子也就重新会笑了。《小欢喜》剧照镜头转向《小欢喜》。单亲妈妈宋倩对女儿英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度控制。为了监督女儿学习,她甚至凿开了一面透明墙便于看到女儿的动向。在报考大学时,英子想要填报自己喜欢的南大天文学,但遭到了宋倩的强烈发对,她强迫英子选择清华、北大,也坚决反对天文方向,逼得英子中度抑郁,甚至去跳海。《小欢喜》剧照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中,高考状元游安的妈妈对女儿的学习生活管的非常严,孩子上什么课、看什么书,都要她说了算。当游安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他们不仅成绩好,还目标明确,对未来有无数期待和规划。而自己却像失了方向的小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在这样的情绪中,她开始抑郁,逃课、喝酒甚至自杀。在导致青少年抑郁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因素。在帮助青少年治疗抑郁时,有咨询师提到,每一个精神病人身后,都有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很多时候父母会把孩子发脾气当作是无理取闹,挑战自己的权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甚至在孩子反抗时打击、辱骂、贬低孩子,而这些,都有可能是压弯孩子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没吃过什么苦,特别认同所谓的“挫折教育”,觉得孩子不听点言语讥讽,不受点苦难,就无法脱胎换骨,成为优秀的孩子。他们教育孩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奉“在青少年时期多经受打压,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扛得住压力”。但相关研究告诉我们,真正的抗挫折能力——面对逆境的恢复力,无关挫折本身,而自卑、不自信的性格,却往往就是长期被打压的结果,“挫折教育”的效果,反而与家长期望的恰恰相反。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把家庭的支持和融洽的亲子关系列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条,因为良好的家庭和亲子关系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温暖的家、理解他们的父母永远是力量源泉。正如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昱鲲所说,家庭的正面支持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他们更需要关注负面效应。越是负面的印象,形成时越容易,消除它就越难。一段情绪的发展,正面互动的次数至少是负面的5倍以上,才会达到与其同等的影响力。因此,家长们真的不必刻意去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经历。有些父母懂孩子,想和孩子平等沟通,但始终打不开孩子的心扉。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好像特别“懂事”,不论什么事都自己压在心里,不与别人分享,在学校受委屈了,和别的小朋友闹别扭了,即使她主动问,孩子也不说。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与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都不愿意交流呢?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会让他受到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病耻感,其他同学知道了,会不会嘲笑自己、议论自己?家里人会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怪物”?社会上对抑郁人群偏颇的看法,让孩子担心他们得到的可能不是安慰和开解,而是诸如“矫情”“软弱”之类的指责和鄙夷,会受到外界的歧视。渐渐地,他们开始逃避、不愿意接受帮助,也不敢轻易告诉父母。而这种情绪憋久了,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还有一种情况,近两年愈发得到全社会的重视,那就是校园霸凌,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甚至影响青少年成年后生活的重要原因。近日,马思纯发微博说,“你看,我又重新笑开花了”,貌似回应自己的抑郁症有很大好转。图源@马思纯微博她在录制某综艺节目时,谈及了自己曾在初中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她说,当时有同学总是挤兑她,拿着她的信在全班大声朗读,在她的饮料里倒粉笔灰、抹布水、拖把水,这些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或许也是她病痛的起点。图源:娱乐圈的吃瓜群众

我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孤岛上,

感觉不到这个世界

青少年抑郁的话题,虽然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太大波浪,但却使有同样经历的网友感到共鸣。“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孤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我会感觉到麻木,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就好像在自己和世界之间隔了一个结界,体会不到一草一木,体会不到快乐和美好”。青春期衔接了儿童期和成人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健康将影响人的一生。心理疾病也像发烧感冒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小病拖大,将影响到后面的大学生活与工作。就如“北大学生宿舍服毒自杀”事件中的这名学生,入校时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时候,甚至更早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在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后,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寒窗十年,最后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不觉让人遗憾惋惜。那么,要如何帮助有抑郁症、抑郁症状或是抑郁情绪的孩子,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樊登在他自己的育儿经验中讲过,在他们家的家庭文化中,从来不会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好,就给他买什么东西,他认为给孩子买东西,带孩子去旅行,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也爱和你在一起,即便你成绩考得很糟,我也不会带别人去旅游,这就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明白,当他们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这种温暖可以抵挡住外面一切风霜,也会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减少很多。其实很多时候,道理孩子都懂,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少说教、多倾听,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多跟孩子互动。睡前亲子共读,故事往往是现实的缩影,孩子从故事中辨识不同情绪,了解应如何表达、处理愤怒、恐惧、快乐及忧伤等不同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健康的第一道防线。2019年12月,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现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知晓率达到85%,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也明确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从第一道防线中帮助青少年摆脱、预防抑郁症。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工作的引领者、学生的陪伴者和家长的支持者,当在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时,及时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恰当的帮助。开设心理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通过心理漫画、心理征文、心理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想要求助时,换来一句“小小年纪有什么烦恼”,把孩子推向无助的深渊。图源:纯子喜欢幽灵鲨B站短片《灯火之下》的主人公纯子,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但好在,她意识到问题并选择“自救”,及时拯救了自己。她在片中提到,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后来时间长了,会因为一件小事持续难受一两周,到后来都不是心情不好了,而是心情不好就是生活的全部。她失眠严重,彼时精神已有些恍惚,过马路时甚至不知道躲车,经常被车主骂,“那时候脑子里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来,后来就会仔细地思考这些想法,比如死亡”。图源:纯子喜欢幽灵鲨纯子对老师倾诉,老师认为“小姑娘花样年华,有什么活不下去的,操场跑两圈就好了”,同学也觉得她就是戏多、想偷懒。于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她独自前往北京六院就诊拯救这个疲惫、悲伤但还热爱生活的自己。如果孩子有战胜抑郁的决心,做些公益也可以有所帮助。美国有一句俗语,“如果你只是想开心一个小时,去打个盹;如果你想开心一天,去做一件你爱的事;如果你想一辈子都开心,请去帮助别人。”孩子在付出中收获价值,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被需要”的充实感可以激发他的信心,重燃生活之火。在这个信息飞速发达的时代,希望媒体可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普及相关知识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认知,不要轻易地给这些青少年贴上刻板标签,让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其实,这是一个正常也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患有抑郁症状的孩子,也和其他去医院看病的人一样,只是身体暂时出现了“故障”,没有什么特殊和可怕的。此外,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也是有效的辅助办法。成长是一场修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多一些鼓励和理解,对孩子来讲,就是抗抑郁路上最大的支持。让孩子感到爱,培养孩子强大内心,或许就是远离抑郁最好的良药。

张克运:如今,教育技术层面走得太快,教育的“灵魂”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