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是天生的吗?这个案例可能颠覆你对性格的认知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对每个人的一生有巨大影响,甚至可决定每个人的命运。
那么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咱们老祖宗有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意思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中,往往能看到其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3岁时的性格又是从何而来呢?大部分人认为主要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而且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性格主要是天生的。
比如,临床中我们遇到很多青少年患者,从幼儿园开始就内向、胆小、怕事,父母和他们自己都觉得,这是天生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以下视频中的真实例子说明,未必!
02:10显然,刘可从小的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与幼儿园的欺凌事件有重大关联。
而且后续对她的心理干预发现,这样的校园欺凌不止一次。她越被欺负,就越胆小、怯懦;越是胆小、怯懦,部分同学就越是肆无忌惮地拿她开玩笑。
长期以往,她的性格越来越内向、敏感,也不爱与同学交流了。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她在外显记忆层面已经忘记了小时候被欺负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习以为常,并以为是天生的。其实,这背后主要是遭受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所致。
刘可只是其中一个真实例子。在临床中,我们接触过大量性格内向的患者,在心理干预中发现这背后也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往往是父母不经意的教育失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幼年时期遭遇来自学校的心理创伤而逐渐形成。
还有一位患者长大后性格非常敏感,爱哭闹,又怕热,父母和她都以为是天生的。但在深度催眠下发现,她未满月时,有一次妈妈给她穿得太多,她热得大哭不止。
家人急得团团转,她哭了好长时间后,家人才意识到她太热了,一减衣,她就不哭了。
这个心理创伤修复后,这位患者不再那么爱哭、怕热,性格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因此,以上真实临床事例启发我们,所谓的从小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不够积极开朗,这很可能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事出有因。
实际上,虽然部分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但是内心非常自信,心态平和淡定,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性格内向”往往是因为孩子远比同龄人成熟,心理年龄大,不愿意浪费时间与同龄人交流。这种情况,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提升,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积极引导孩子与同龄人“降维沟通”。
但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内向是因为较严重的自卑,与人交往缺乏自信,甚至人际交往有障碍的话,建议参考以下的做法及时作出调整:
第一,父母必须打破大众对性格形成的错误理解。性格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更多是后天形成的,并具有可塑性,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
比如,父母必须自我反省、反思,孩子出生后是否遭遇了一些心理创伤?孩子是否在外界中遭受了欺凌?父母是否曾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一定要加强察觉。
而且,在性格的遗传机制中,并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单基因遗传或多基因遗传,而主要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遗传的。
而表观遗传机制的特点是:无论出生时的表观遗传特征如何,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个人经历、药物及心理干预等等,都可以令这些特征发生改变。
因此,孩子即便从小性格内向,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式去改善,并塑造出优秀的性格,还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将优秀的性格遗传给下一代。
第二,如果发现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而且敏感多疑,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较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说了,孩子性格内向的背后可能本来就有心理创伤,这也预示着父母的家庭教育可能存在不当,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应激一直存在。
如果父母此时再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可能会不断累积,形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也会逐步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更容易遭受心理创伤。
当创伤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达到质变,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件导火索事件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引发情绪症状,难以上学,最后被主流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甚至双相障碍。
而且,这种情况的性格内向,因为孩子敏感多疑,在外界遭遇打击、挫折时,其感受到的失落、愤怒、委屈等负性情绪的程度可能会比大部分人更深。
如果此时他们跟父母的关系不亲密,不愿表达,没有及时向父母求助并解决问题,负性情绪一直无法及时释放,一直默默忍受,这是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大风险。
第三,如果能接受高效的心理干预,“江山易改,但本性不再难移”,性格缺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纠正。
很多人认为性格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在精神病学/精神医学中,甚至将性格突然改变视为“精神病”出现的征兆。
有的人则认为,虽然性格可以调整,但速度很慢,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改变。
传统的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对人格的完善就非常低效。曾有精神分析学家强调“人格的完善是需要终生的”。
所以总的来说,大众对“改变性格”的态度比较消极悲观,认为这难以实现。
但是,根据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尤其是病理性记忆和记忆再巩固理论,其实性格背后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如果能利用深度心理干预对这些病理性记忆进行修复,一些性格缺点可较快得到纠正。
我们创立的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视频里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不过,前提是患者、家属都必须高度配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当他们的性格缺陷得到初步纠正,情绪恢复稳定,认知也比较理性后,我们再引导他们建立越挫越勇性格,塑造“高逆商”,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也就更加容易了。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我们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对于孩子比较轻微的、程度仍不严重的性格缺陷,如果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采取有智慧的引导方式,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性格弱点,收获更加健康、积极的心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