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克大奖绘本国内引进250余本,我想说说阅读体会和适龄推荐

文 / 沐滢育儿有料
2020-12-23 18:13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我终于对凯迪克大奖绘本下手了!

从接触绘本开始,我就一直想把能买到的凯迪克大奖绘本都买齐,当然这不是在一个购书平台能买齐的事儿,为此我把某当、某东、某宝、某店统统注册了账号,甚至混熟了几个出版社和品牌方。

不过时至今日,凯迪克大奖绘本依旧没攒齐。因为并不是历年来每一本获奖作品国内均有引进,有的引进后绝版了,也是不好买到。2019年,童书品牌“森林鱼”给出的数据是国内共引进254本,仔细数数,我已经攒了个一大半儿。

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凯迪克大奖绘本?

相信诸多亲历多年亲子阅读的伙伴、绘本控们对凯迪克大奖都不会陌生。

这个奖项有着“绘本界的奥斯卡”的美誉。始于1938年,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英国的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 J. Caldecott, 1846-1886)而设立的,他也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

这位画家生平在这里我就不多着笔墨了,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搜一搜他的作品,时隔100多年,那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它放之今日,还依旧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美国,凯迪克大奖是最具权威的奖项,是因为它评选的标准一直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和风格,而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注重艺术价值、创意和作品“寓教于乐”的功能。

自2000年前后,国外大量优质绘本涌入国内,也给国内的孩子们开启了新的阅读体验。

2015年初维尼出生,我从传统媒体转行至图书行业开始接触童书,2016年前后,我有幸读到了《海底的秘密》、《疯狂星期二》这两本大卫·威斯纳的无字绘本作品,读罢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简直惊为神作!后来读到《阿文的小毯子》、《萨拉就要这样穿》,惊叹绘本中暗藏的儿童心理解读,稍留意封面,我发现这些绘本都有一个共同点:要么印有“凯迪克大奖绘本”字样,要么会贴上一张金色或者银色的圆形奖牌(凯迪克著名插画“骑马的约翰”的奖牌,金色代表凯迪克大奖,银色代表荣誉奖,得奖书籍会像获颁荣誉勋章的爵士一样风光)。

也正是从那时起,绘本刷新我对普通童书的理解,也在自己的心中增加了这个奖项的含金量,“集齐凯迪克”愿望就像小时候看《七龙珠》,不确定是否能够召唤神龙,但选书肯定不失手。

不过,读了上百本“凯迪克”之后,我发现也踩坑,也失手。

因为“凯迪克大奖”书系涵盖的题材、内容太广泛了,但极少有适合0-3岁孩子的,不是说没有,而是很少。大部分阅读年龄,出版建议是在3-6岁甚至是更大的孩子,但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有些内容,我们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起来,并不能理解其意思。

例如:《陶工戴夫》、《永远的弗里达》,两本看似给这个年龄段孩子看的书,其实一个题材讲述美国黑人奴隶陶艺家、诗人戴夫,一个题材讲述墨西哥著名女艺术家Frida Kahlo。如果孩子不了解那段世界史,他们读这书就是走马观花、云里雾里。

再如:有的获奖作品虽然说是“绘本”,但其选题、内容、排版方式,更趋近于“桥梁书”、“章节书”,更适合小学以上的孩子阅读,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划桨入海》、《造梦的雨果》、《他们坚强而善良》。

又如:凯迪克大奖的整体风格,还是偏重于浓浓的“美国味”,即便是历届获奖作者中有华人作家、日本作家,但是整体依旧是以美国视角看东方文化。

比如美籍华裔作家杨志成,他的作品《狼婆婆》、《七只瞎老鼠》都是凯迪克大奖作品,在美国人看来,这些作品代表了东方文化,但在我们看来,这些作品题材就是小时候听过的吓唬小孩的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极为稀松平常,《狼婆婆》从画风到故事题材的适读性也备受争议。如果以东方文化视角来看,比杨志成优秀的作家还有好多,他们的作品更被孩子们所接受。

基于以上的总结,我认为读凯迪克大奖绘本,需要让伙伴们走出“绘本只是给小孩看的”这个年龄误区,根据适合的年龄来筛选阅读。同时以我们的文化视角、迎合中国孩子的胃口来筛选,并不是每一本都能够闭眼入。

想来,从1938年至今,凯迪克大奖每年评出1个金奖和几个银奖作品,国内引进的那250多本,这些书若我一一写下来,也是好长好长好长好长的一篇,那不如就写一个系列好了!

今天这篇文算是一个引子,大家感兴趣的话,就留言给我,给点能够写下去的动力哈!

最后给大家附上一个不完全但是相对比较全的整理(全网搜汇总,仿佛都没有最全了,自己做表格整理了两天,我尽力了!眼睛要瞎了!):从1938年-2019年,国内引进凯迪克大奖绘本的汇总,大家看看自己都入了哪些,哪些没有入,先说说你对凯迪克大奖绘本的阅读感受吧!

你入了哪些,最喜欢哪本?留言给我呀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