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怎么办?医生提醒:学会判断发热分级,孩子少遭罪

文 / 眼角下的育儿经
2020-12-21 18:26

今年年运不太好,出诊也遇到很多发热症状。自家小孩在今年也出现了两次发热,回想起自己刚刚当父亲的时候,每次遇到发烧还是有点彷徨,即使自己学医,还是有点担心自己医术不够,而影响到小孩身体。

其实这是可以仔细的去区分的。现在医学认为:

  • 体温为37.3 ~ 38度为低热
  • 38.1 ~ 39度称之为中等热
  • 39.1 ~ 41度为高热
  • 超过41度为超高热

现在很多家长只要小孩发热了,就马上抱去医院给大夫看。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有些家长其实是抱着一种不太负责的自我安慰心理才会这样做。

  • 第一、担心小孩有问题,问题会扩大。
  • 第二、内心深处似乎认为可以将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医生,自己花钱了事。

因此就有古人认为: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所以无论哪个时代,为自己储备一些医疗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这里必须给大家科普一下,小孩在生长过程当中必然会经历一些发热的情况,我们作为家长其实也有这种体验,我们自己小时候每次发烧就是一种长身体的前奏。

现代医学认为:

  • 0 ~ 1岁以内的小孩,一年发生发热的平均次数为6 ~ 10次;
  • 2 ~ 3岁以内的小孩,一年发生发热的平均次数为3 ~ 5次;
  • 3 ~ 6岁以内的小孩,一年发生发热的平均次数为2 ~ 3年。

其实不用现代医学认为,古代医家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对人身变化的记载,譬如:

《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合,故人有子。

或许有些朋友认为,这都是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其实对于小儿,也有一本叫做《颅囟经》书就有记载:

凡小儿自生,但任阴阳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变蒸,此骨节长来,四肢发热,或不下时乳食,遇此时,上唇有珠子如栗粒大。

这里说的小儿就是从出娘胎开始算,两周岁以内的小孩。古人在观察人的生长变化时,就已经觉察到有些发热是必然的生理现象。所以就有了后世所说的“变蒸学说”。

隋朝医学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变蒸候》就有记载:变者,上气,蒸者,体热。

变蒸学说,有十变九蒸、十变八蒸、十变七蒸的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女婴少则28天变蒸一次,男婴多则32天变蒸一次。

以下为十变九蒸表和中西方对小儿发育周期的认识。

其实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古今无别!今天的觉得科学之词只不过是我们不了解过去罢了。

正解是:

1. 两岁以内小儿,如果出现发热温度低于38度的都可理解为生理发热,无需过分紧张!

2. 生理发热的2岁内小儿,掀开上嘴唇看内侧,会看到栗米大小珠子,为生理性发热。

3. 看孩子精神状态,即使发热,如果精神状态好,能睡(不一定能吃),那就是生理性发热。

4. 摸小孩耳朵,发凉为生理性发热。

生理性发热,只需清淡饮食(吃白粥,可加3 ~ 5片生甘草),充足睡眠即可。

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度以上,或伴有手脚冰凉,耳朵发热,并且精神萎靡,那就赶紧去医院!因为这种情况一般没受过医学训练的人,基本不会判断,那就交给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