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离奇抑郁?”3000万中国孩子正在大人的忽视中“强撑”

文 / injiofv99
2020-11-21 09:27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两种精神障碍之一,另一个是焦虑症。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有 3.5 亿的抑郁症患者。2019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 6.9%,估算约有 9500 万患者。

抑郁症不是成年人专属的,我国青少年抑郁症问题也日益突出,约有3000万被抑郁症困扰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多是“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打死不愿去学校,人也变得或消沉,或易怒”,家长们喜欢用“青春期”来解释一切,直到自家孩子在医院拿到一纸“抑郁症”的诊断。

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完全不如现在的孩子,父母的教育还更粗鲁、狂放,呵斥、殴打简直是家常便饭,怎么没听说身边谁抑郁了?自己现在全心全意地围着孩子转,反倒出了问题。

即使患病率已经如此之高,我们对于抑郁症还知之甚少。

在知乎上有一个被回答了很多次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抑郁?”

有人回答,问题上的“离奇”这两个字,就是孩子抑郁的原因。因为你对孩子的感受感知基本接近零,你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变化,持续压抑孩子的感受。

不得不承认,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

“你自己管好你自己,搞好学习就行”、“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们什么都为你付出了,为什么你连学习这么一件事儿都做不好?”……

家长们裹挟在996的洪流里,充满了成功焦虑,于是“鸡娃”行为成为当下社会家长们工作之余的主要任务。“高期望”、“高焦虑”、“高社会比较”成为家长群体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青少年应对这些压力、挑战的能力不足,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便一步步陷入焦虑之中。此时,一旦外界发生刺激,又是他集自身全部能力所不能应对的,全面的崩塌就开始了。

此外,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更多更全面关注自我,自我体验敏感而深刻,成功、快乐在他们心中放大的同时,失败、挫折和伤害也被不断放大,一旦遭遇重大负面事件,易长期陷于负面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

不仅如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蔺秀云认为,当下的青少年还面临如何自我实现的问题,即探寻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但价值与意义又是无法量化衡量的。

“物质匮乏的时候,可能有一套房子就很幸福了。而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很多发展路径,并且没有标准、也没有上限。这样一来,实现自我价值比起物质来可要难多了。”

9月,国家卫健委在《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各个高中及高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操作背后的初衷无疑是好的。要知道半年多以前,卫健委还在试图否认抑郁症在中国的严重性。两相对比下,国家卫健委如今推出抑郁症防治方案的做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上对抑郁症群体的承认与接受,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当家长们怀疑孩子有抑郁症时应该怎么办?

家长们应该做的是尽快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对孩子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判断孩子的病情并作出专业指导。

当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之后。家长也不必太过惊慌。首先要明确患有抑郁症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只是一种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对于抑郁症而言,低落、不开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种症状表现。就好像感冒,我们往往会出现咳嗽、流涕的症状,而这只是我们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抑郁症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虑、头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畏难情绪,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他自己能调节的范围,他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无助。

“想开点”“你经历的都是小事”“你应该坚强点”这样的劝慰这时候是无济于事的。病人的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

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病情选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药物和治疗等方法。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当病情需要时,遵医嘱服药对孩子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理解和接纳青少年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 青少年抑郁症患儿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出家长会给予支持,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并不是一味的进行说教。

最后, 家长可以鼓励和带领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适度的运动会对减轻抑郁症状有帮助,而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孤独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