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的宝塔糖吗?为什么现在宝宝不再吃它打虫了?
最近朋友感到很困惑,孩子快2岁了,总不见长个子,她怀疑可能是肠道里有蛔虫作祟,想使用打虫药对付它们。可是朋友到医院药店问了一圈,都不见有适合低龄小朋友服用的打虫药宝塔糖卖。
咨询消化科医生后,医生告诉朋友:随着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寄生虫感染率越来越低,蛔虫症在临床也越来越少见,2015年,广东省对20个县(市、区)12401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蛔虫感染率为0.52%。因此没必要捕风捉影地给宝宝吃打虫药。
此外,打虫药在人体需要通过肝脏代谢,2岁以下的宝宝肝脏发育尚不成熟,服用后会损害肝功能,因此不要给2岁以下的宝宝预防性地服用打虫药。
朋友很纳闷,为何宝塔糖会退出历史舞台呢?这里小麦医生就来科普下宝塔糖。
过去,在物质缺乏的那个年代,糖一直被认为是绝佳营养品,而宝塔糖更是孩子们心中为数不多的又甜又好吃的小零食。宝塔糖的形状就像一个小小的塔,通体嫩黄,味道香甜,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大人不用编故事孩子们也会主动服用。
大部分孩子吃宝塔糖的时候自然是满心欢喜的,而等到上厕所的时候就呜呼哀哉了。因为蛔虫都是活体成虫,只知道在宝塔糖的药力的胁迫下晕乎乎的往外钻,没有逃出生天的虫子就只能眼巴巴的卡在肛门口,这个画面太美......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就不赘述了。
那60,70,80共同的记忆—宝塔糖为何随着旧时光一起消失了呢?
小麦医生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01蛔虫失去感染途径
俗语说病从口入,通过嘴巴摄入含有蛔虫卵的食物是导致蛔虫病的直接途径。那个年代孩子们像顽皮的猴子满山窜,不是上山采野果,就是下河抓虾蟹;不是追着鸡鸭跑,就是被呆头鹅追。整天都弄得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同时饭前洗手、便后洗手,水果削皮等科学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所以在几十年前,国内的蛔虫感染率大约在80%~90%之间,吃“宝塔糖”驱虫是可以理解的。
现如今,随着城镇一体化的推行,卫生条件逐渐改善,而且随着儿童养成教育的普及,孩子们体会到讲卫生的好习惯对于蛔虫症预防的重要性,于是从源头上切断了蛔虫的感染途径。
蛔虫症感染率低,而且相对于打虫药的副作用,完全没必要为了预防宝宝感染寄生虫,就冒着发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擅自给宝宝服用打虫药。因此宝塔糖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02缺少生产宝塔糖的原料
我们国家缺乏宝塔糖生产的原料:蛔蒿。蛔蒿是一种植物,它的体内含有一种叫做“α-山道车”的物质,可以杀死蛔虫。
为什么蛔蒿会成为稀缺材料呢?原来,中国很难满足蛔蒿生长的气候条件,而且蛔蒿的保质期非常短,摘下来的花蕾需要在短时间内使用专用机械烘干,也不方便长途运输。
03宝塔糖被新型驱虫药取代
现在虽然街边巷角的小药店还是能看到类似宝塔糖的驱虫药身影,但是和过去的宝塔糖相比,它的学名变了,成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比如双羟萘酸嘧啶宝塔糖、盐酸哌嗪宝塔糖(六一宝塔糖)、盐酸咪唑宝塔糖等,可以说是完全两种药品了。现在新一代的宝塔糖可治疗蛔虫、蛲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与传统的宝塔糖相比,它们毒性更低,疗效更好。
另外随着广谱、高效、低毒的阿苯达唑(常用商品为肠虫清)、左旋咪唑(商品名:驱虫速、驱钩蛔、肠虫净、驱虫糖、小儿治虫栓等)、甲苯咪唑(商品名:安乐士、驱虫康、一片灵、威乐治等)等新一代驱虫药的崛起,宝塔糖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