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早产宝宝突发重症被推进ICU,35天后见到妈妈竟微微一笑

每一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上天给予父母的恩赐,早产宝宝的到来更是让一些父母手忙脚乱,匆忙迎接这份提前到来的礼物。然而,这份惊喜对于汪国兴汪彭夫妇来说,可能有些沉重。早产儿汪梓皓出生后15天,妈妈汪彭才知道孩子病情严重。直到出生后第35天,妈妈才看到孩子第一眼,这一眼,宝宝的脸就深深烙印在这个母亲的心里。

这位母亲名叫汪彭,今年29岁,安徽桐城人。去年的9月9日,汪彭因腹中羊水过多宫缩严重,在安徽省立医院剖腹产下只有34周的儿子汪梓皓。谁也没想到,这个提前到来的小家伙却一身的病。汪彭麻醉未过,没来得及看孩子一眼,小梓皓就因早产窒息送入新生儿科抢救。

所幸的是,通过医生的努力抢救,小梓皓终于捡回一条小命。但小梓皓随后被查出患有重症肺炎、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损伤等疾病一度危在旦夕。生产后尚未恢复的妈妈汪彭还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孩子出生后第15天时,丈夫汪国兴外出买药,汪彭才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的宝宝竟病得如此严重。汪彭身上的伤口还未痊愈,心上又多了一道口子。

梓皓的病情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没见多少起色,彭国兴夫妻俩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用救护车转院至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去年10月15日,小梓皓被护士从新生儿科抱了出来,那是汪彭第一次亲眼见到儿子,她温柔地说:”宝宝,妈妈来接你了。”一直对外界没什么反应的小梓皓,脸上突然有了笑意,这微微一笑把汪彭整颗心都融化了,她也坚定了治疗孩子的决心。

当时,汪彭剖腹产后的伤口出现感染,原本是不能抱孩子的,但在转院的路上她一直强撑着。四百多公里,六个多小时,终于把梓皓送进了医院。汪彭因发烧和伤口化脓需要回去接受治疗,丈夫汪国兴留在上海陪着孩子治疗。汪彭只能一个人坐车回到安徽省立医院接受伤口清理,两个月后才慢慢愈合,其中的疼痛可想而知,汪彭咬牙坚持了下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经过21天的治疗,小梓皓的情况逐渐稳定,一家人仿佛看到了希望。出院前一天,汪彭赶到上海和丈夫一起学习宝宝护理:“我抱着瘦小的宝宝,满脸都是泪水。回到老家后,宝宝不会吸奶和吞咽,只能用鼻管喂奶,这么小的人真是受罪。每次喂奶呛奶哭闹,我的心都像刀割一般地疼。”梓皓病情时有反复,之后又两次前往上海治疗。今年2月12日,梓皓持续高烧不退,第五次入院,再次进了ICU,至今仍需使用无创呼吸机。

“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这几个月我把这辈子的眼泪都流完了,孩子在监护室里无法探视。我很担心他,夜里睡不着,我只能抱着孩子的被子哭,直到哭累睡着,睡着后梦里都是孩子,接着又一次次哭醒。”汪彭哭着回忆道。宝宝的病是汪彭的痛,然而宝宝想见不能见,她心中更痛。

“我振作不起来,我老公每次都强忍着自己的悲痛来劝我,鼓励我,要不然我真的撑不住。”监护室外,汪国兴和汪彭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宝宝一定能好起来。他们除了外出给孩子买自费医疗器材和日用品,都一直守在监护室外。等待,对于汪彭是多么的煎熬,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还好有丈夫的安慰和鼓励,不然精神脆弱的汪彭不知自己会出现什么状况。

出生以来,梓皓所产生的治疗费已高达二十多万。汪国兴夫妻俩原本都是制衣厂工人,每人每月收入3千多,现在带孩子看病无法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孩子的外公不得不外出寻找工作,终寻一个搬水泥做小工的个活。一袋水泥搬一层楼能赚两块钱,一天大概能赚一百块。因目前工地无法工,一家人连这微薄的收入都断了。

小梓皓目前仍然还上着呼吸机,需要通过治疗慢慢恢复自主呼吸,肝肾等功能也会慢慢地恢复正常,但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一边是巨额的外债和与日俱增的治疗费,一边是放不下的骨肉亲情。看着照片里懵懵懂懂的小梓皓,汪国兴夫妻俩感到无比心痛,他们渴望孩子能早日回家,但目前高额的治疗费成了一道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