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纠正吃手、多动、口吃、自闭,影响孩子一生
01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
儿童作为社会一份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想法。据调查,家庭因素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一是家庭教养。
(1)采用民主式的管教,孩子容易形成独立、大胆的性格,善于与人协作和思考能力。
(2)父母的教育太严厉,常打骂孩子,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孩子,通常性格倔强、冷酷、缺乏自信心;
(3)父母太溺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习惯依赖旁人,变得任性、自私。
(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事无大小都帮孩子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处事被动,不善于社交。
(5)父母教育孩子要口径一致,切勿一人一个说法,否则易让孩子形成很强的警惕性,以至于两面讨好,学会说谎、投机取巧。
二是家庭气氛。家庭和睦利于孩子积极性格养成。相反,若父母二人常常争吵、猜忌,甚至关系破裂,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犯罪率较高。
三是家庭结构。调查发现,孩子适合生活在两代人的家庭结构中,即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好奇心,更爱劳动,心态也会更好。因为,如果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期生活在一起,很容易被溺爱。
四是家庭地位。受中国现实国情影响,独生子女占比较大。独生子女容易自私、任性,所以家长要从小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
成年人非常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一些看起来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放心,其实,心理是否健康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对于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寻找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阻止其继续恶化。
02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是不要过度溺爱。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不要过分关心。过分关心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变得骄傲自大。
二是不要贿赂孩子。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拿到想要的东西,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三是不要太亲近孩子。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不能因为过于亲近孩子而剥夺了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只有与同龄孩子多相处,才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是不要勉强孩子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孩子通过日常小事情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注意不要交付给孩子一些难以胜任的事情,容易打击其自信心。
五是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小孩子做错事情是很正常,不要动不动就打骂或斥责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变得自卑、胆怯,甚至激烈反抗、斗争、残暴、离家出走等。
六是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切勿欺骗甚至恐吓孩子,这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七是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也同样有自尊心,所以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否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小伤害。
八是不要过分夸奖孩子。父母对待孩子要赏罚有度,忌大肆夸奖或过重惩罚。孩子取得好成绩当然可以表扬,但要适可而止,防止孩子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九是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孩子很敏感,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不要把生活中所受的气发在孩子头上,长此以往,孩子容易胆小、多疑,甚至自闭。
十是帮助孩子分析困境。当孩子面临困境而无法解决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再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
03儿童心理健康评价
孩子在春天,心理身体都会出现很明显的变化,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心中明亮充满阳光,都是家长所希望的,身体的健康很容易就能见到,但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否有标准能衡量呢?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品格是必要的,让我们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面对生活,孩子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的。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仍然占优势,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面对困境,一个心理健康阳光的孩子,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面对朋友,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能客观的评价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面对自己,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发育的智力水平,孩子智力正常,对于心理也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04家长实施的行为疗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行为疗法非常,家长要有耐心,静待花开。
一是帮助孩子改掉吃手的坏习惯。家长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有吃手的习惯,这个习惯都产生在幼儿长牙的阶段,那时候是因为牙齿生长,牙床痒,宝宝用手去止痒。在这个时期家长若不制止,很容易让宝宝变成习惯性吃手。另外,宝宝吃手是宝宝心理变化的一种反映,很可能这个时候宝宝害怕,恐慌,紧张。所以当家长发现宝宝吃手的时候,不应该严厉的吓唬,训斥,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可以用关爱的方法,给他讲道理,引导他。
二是帮助孩子改遗尿症。有一些孩子在大一些甚至5岁以后还不能有自觉意识的排尿,我们称之遗尿症。幼儿患遗尿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精神因素,由于孩子情绪紧张,过度亢奋而导致无排尿意识。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排尿训练来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而且要多鼓励孩子,不要在孩子遗尿后加以指责,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自卑心。
三是帮助孩子纠正多动症。对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家长除了要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外,还要对孩子进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通过纠正儿童的偏常行为和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来培养良好行为,加强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是帮助孩子改掉口吃。对于有口吃现象的儿童,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分的关注或谈论孩子的口吃问题,更不要训斥或嘲笑、模仿儿童的口吃,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引起孩子精神的紧张。家长可以有一些具体的言语来矫正孩子的口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针对性的联系,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这样让孩子慢慢建立自信,口吃会逐渐好转。
五是帮助孩子走出自闭封闭。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培养。在儿童心智和情绪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与孩子一起玩耍,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关心孩子。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最可信任的,才不会让孩子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才不会出现自闭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