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诊时,千万不要当孩子面说这些话!
你知道吗?
带孩子看医生时,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帮助孩子养成配合医生诊疗的好习惯,有些话家长最好不要说!
今天,小编就结合在育学园诊所里看到的案例,给大家举例说说吧。
01
—
“宝宝不怕、宝宝别哭”
在育学园诊所,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口腔科的诊室。
当医生给躺在诊疗床上的宝宝检查口腔时,绝大多数宝宝都会表现出抗拒,有些宝宝会紧张发抖,有些宝宝会放声大哭,甚至闹着着爬下诊疗床……
这时候,不少家长都会紧张地跑过来跟宝宝说“宝宝不怕”或“宝宝乖,我们不哭啊”,希望通过鼓励和安慰,帮助宝宝克服恐惧感。
但事实上,在诊室中,家长这种安慰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宝宝,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诊室,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一位陌生的叔叔(阿姨)把看起来冷冰冰的牙科器械放进你的嘴巴里,钩、挑、磨……你肯定会害怕,本能地想找最亲近的人保护你,对不对?
如果这时候,家长紧张地告诉宝宝不要怕,宝宝很可能从家长的神态和话语中,接收到“这个地方很危险”的暗示,他很可能会更加紧张和害怕,本能地更想躲到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寻求家长的庇护。
这种情况下,宝宝就更加不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或治疗了。
正确的做法:
1 进入诊室后,先带宝宝熟悉医生和诊室;
2 请医生帮忙介绍治疗的过程;
医生可能会用“你的牙齿里有小虫子,我们把它捉出来”来解释口腔治疗的过程,用宝宝熟悉的事物来帮他缓解恐惧心理。
3 温和坚定地鼓励宝宝;
如果宝宝超过2岁,或能够与你进行一定的沟通,你可以用温和的语气,看着宝宝的眼睛说,“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害怕,但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检查口腔了,爸爸(妈妈)会陪着你的,加油吧!”
4 如果宝宝实在不配合,家长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
一般这种情况下,宝宝能够认清“现实”乖乖配合医生治疗,当他发现治疗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痛苦时,会逐渐放松下来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02
—
“打针一点都不疼”
在孩子打疫苗或抽血检测之前,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别怕,打针一点都不疼!”。
可是,打针真的不疼吗?
家长要知道,孩子本就有痛觉,打针时他肯定会感受到疼痛。同时,孩子并不知道打针是要干什么,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些恐惧。如果他相信了家长的话,虽然暂时会不那么害怕,但是打针后,经历过疼痛,他不仅会对家长的欺骗感到伤心和气愤,还会对打疫苗或抽血检测这件事产生厌恶和恐惧的心理。
不仅如此,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次不好的打针经历,产生对医院、医生、护士的恐惧。当家长再次带他就诊时,他可能就不再配合医生了。
正确的做法:
1 解释打针的原因;
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打针是为了预防生病,或者缓解他现在不舒服的情况。
2 说出打针的真相;
家长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打针确实会有一点疼。
3 表达鼓励和支持;
家长可以这样跟宝宝说,“如果你觉得很疼,忍不住的话可以哭,爸爸(妈妈)会抱着你”。
4 表扬孩子。
当孩子顺利打完针时,家长一定要及给予肯定,抱着他说“你真勇敢”,那么下次打针时,他就会表现得更勇敢。
03
—
“您看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肥胖症……啊?”
有不少家长,在跟医生描述孩子的情况时,会当孩子面表达出对孩子症状的担忧。
小编曾经见过一位家长,在医生对孩子进行检查和诊断前,就指着坐在身边的孩子说,“您看我们家孩子没有老实的时候,他是不是多动症啊?”这时候,孩子回过头瞪着无辜的小眼睛,眼巴巴地瞅着家长,似懂非懂……
实际上,大人这样说并没有贬损孩子的意思,完全出于对孩子的担忧。但是在孩子眼里,这句话就可能会给他“我就是个多动症的孩子”的信号。而一旦孩子给自己打了标签,一方面他会感到自卑和伤心,另一方面,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本就应该调皮多动,无形中会增加多动的行为。家长无意间的话语,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不小的伤害。
除了多动症,有些家长还喜欢当孩子面,给孩子贴上其他的“标签”,比如,肥胖症、孤独症等。
尽管家长担心的可能是事实,但我们并不建议在看诊时,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大声地说出内心的怀疑。因为,事实证明,大多数来看诊的孩子,并没有家长担心的“所谓的”问题。
所以说,家长带孩子看诊时,请尽量客观地描述孩子的症状,不要说一些自己认为的结论。诊断疾病这件事,就请交给医生吧!
今天的育学园故事,与以往单纯地介绍案例略有不同,主要讲了在看诊时,大家可以用哪些更积极的方法,来引导孩子配合医生的诊疗。
其实,在带孩子看医生时,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快速地查明孩子生病的原因,还能帮助宝宝熟悉医院的环境、看医生的流程,等等。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再下次看诊时感到恐慌了。
陪伴孩子健康长大,我们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