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也要学习鸭之重磅研究一览

文 / Vision麻醉眼界
2019-06-09 08:13

研究背景婴儿发生疼痛有直接和长期的不良影响,但由于缺乏以循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镇痛药,对于婴儿疼痛的治疗不足。吗啡常用于镇静、机械通气的婴儿,但其具体的镇痛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口服吗啡是否能对非通气早产儿的急性程序性疼痛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作用。

研究方法研究共纳入31例患儿,这些患儿月龄不足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1g,随机接受100μ/kg吗啡或安慰剂(15例患儿接受吗啡,16例患儿接受安慰剂)治疗。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R)评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评分及足跟伤害性诱发脑活动时间;次要结局为安全性及生理稳定性。

研究结果该研究因吗啡严重的呼吸不良作用而终止。研究发现,组间PIPP-R得分差异不显著,吗啡组为11.1分,安慰剂组为10.5分,吗啡组足跟伤害性诱发脑活动平均时间为0.99秒,安慰剂组为0.75秒。

研究结论研究者不推荐口服吗啡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并强烈建议在非通气早产儿的其他急性疼痛治疗时谨慎使用吗啡。

编者按:除了已知的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外,口服吗啡(100μg/kg)有可能对非通气早产儿造成伤害而无镇痛效果,因此,针对早产儿急性疼痛治疗时,临床上应当慎用吗啡。阿片类药物是一柄双刃剑,这项研究也是值得麻醉医师研读的一篇重磅研究。

研究背景目前在国际上围绕“小儿麻醉对神经系统发育”开展的最著名三大综合性临床研究分别是:

①GAS研究,即General Anesthesia Spinal,是由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的Dr. Davidson发起,多个中心共同参与的随机前瞻性研究;

②PANDA研究,即Pediatric Anesthesia Neuro Development Assessment,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附属摩根斯坦利儿童医院发起的多中心参与的研究,PANDA研究对象为需在全身麻醉下施行疝修补术的儿童;

③MAKS研究,即梅奥儿童麻醉安全研究(Mayo Anesthesia Safety in Kids)。

梅奥医学中心发起的研究旨在验证假设:患儿3岁前接受多次全身麻醉(而非单次)下的手术或操作与神经发育的不良结局相关。

研究方法本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6例多次、380例单次和411名未接受全身麻醉的儿童,在8~12岁和15~20岁的两次随访完成智商评估、神经心理学评价和家长反馈,研究婴幼儿期麻醉暴露对长期智力、行为发育的影响。

研究结果与未接受全麻组患儿相比,多次和单次接受全麻组患儿Wechsler简要智力评估量表得分分别低1.3[95%可信区间(CI):-3.8~1.2,P=0.32]和0.5(95%CI:-2.8~1.9,P=0.70)。对于神经心理学评价和家长评估的分析显示,多次接受全麻组患儿学习速度和精细运动能力比未接受全麻组下降,单次接受全麻组患儿与未接受全麻组相比没有差异。

研究结论患儿在3岁前接受全麻的经历并没有导致其出现整体智力的缺陷,但是患儿在3岁前多次接受(而非单次)全麻与学习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发生率增加有关(与认知能力与学习成绩下降有关);单次全麻与患儿未来阅读与语言成绩下降有关,与认知能力无关。

编者按:结合近年来各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各组接受过麻醉的孩子学习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但具体机制不明,因此尚且不能把麻醉暴露看作学习障碍的原因,对于3~4岁以下儿童,麻醉科医生应与外科、患儿家属一起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尽量推迟不必要、不威胁生命的手术。该领域的后续研究也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睡眠是一类具有周期性、自发性、可逆的行为,既往被认为是一种大脑活动减弱而出现的现象。大脑中脑腹侧背盖(VTA)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奖赏和成瘾的关键区域之一,之前报道称激活小鼠VTA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明显改变其睡眠结构,发挥促觉醒效应。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课题组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课题组联合在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GABA and glutamate neuronsin the VTA regulate sleep and wakefulnes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VTA区谷氨酸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睡眠与觉醒的调控机制,并在封面报道。

VTA区神经元类型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在传统研究中,VTA区作为奖赏与成瘾研究的关键区域,大多研究主要聚焦于该区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VTA区GABA能神经元与谷氨酸能神经元与麻醉药物的起效高度相关,而麻醉与睡眠在神经机制上高度相关,课题组与帝国理工大学Franks教授基于共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合作展开了VTA区非多巴胺类神经元睡眠相关研究。

编者按:这一研究主要发现了VTA区非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睡眠觉醒的调控作用,阐述了VTA区是睡眠和觉醒的重要调节中枢。而VTA区作为中脑的重要脑区,接受来自各个脑区GABA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信号输入。该研究为后期在VTA区的奖赏、成瘾及社会等级等必须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头颈部肿瘤尤其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高发肿瘤,放疗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的进步,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逐年提高,生存期不断延长,如何提高放疗后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临床医生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头颈肿瘤患者放疗后常出现头面部疼痛及痉挛,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活动,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并且放疗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常规止痛药效果不佳,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该方向的随机临床试验。因此,开展放疗后神经痛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为其治疗提供临床证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8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牵头的放疗后神经痛治疗临床研究——普瑞巴林治疗头颈肿瘤放疗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正式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文章发表后,Lancet Oncology针对文章做了专题评论,指出该临床研究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首个研究头颈肿瘤放疗后慢性疼痛药物疗效的随机对置研究,为放疗后神经痛药物治疗提供了高证据级别的治疗方案。本研究也是自Journd of Clinical Oncology创刊以来,首次发表由中国医生主导完成的头颈肿瘤放疗后神经损伤并发症临床研究成果。

该双盲对照试验分别给予治疗组和对照组口服乐瑞卡及安慰剂,在给药过程中,评估受试者疼痛指数、功能活动受损情况、情绪障碍及生存质量,同时记录副作用发生情况。统计分析显示,乐瑞卡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6周疼痛指数较基线期明显下降,与安慰剂组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同时,其日常生活及功能活动受损情况得到改善,情绪障碍较安慰剂组减轻,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大于60岁与否、是否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化疗的人群中,乐瑞卡对减轻疼痛均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首次证实乐瑞卡可显着减轻头颈肿瘤放疗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指数减少达37%,同时有效改善疼痛引起的功能活动障碍及不良情绪,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编者按:研究者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和全面合理的评估手段,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首个研究头颈肿瘤放疗后慢性疼痛药物疗效的RCT,为放疗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提供了治疗方案,高水准地解答了该方向的焦点问题,可以造福放疗后神经痛的广大患者。

往期精彩回顾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