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宝出牙时该做的事, 只说一遍
4~10个月是宝宝的出牙期,大多数宝宝会在6~7个月之间萌出第一颗乳牙,通常先是下面中间的两颗门牙,然后是上面的4颗门牙。出牙阶段,新妈妈一定要照顾好宝宝的乳牙,尽量避免牙齿不爱的食物、正确护理宝宝的乳牙。
1出牙前的保护
新妈妈们记住啦,真正的口腔保健从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
在宝宝长牙前或者乳牙刚萌出的时候,父母应在喂奶后或睡觉之前用温热水浸湿的消毒纱布卷在手指上,轻擦宝宝口腔各部分黏膜和牙床,以去掉残留在口腔内的乳凝块,以促进宝宝牙齿健康快速的生长。
如果觉得每天清理比较麻烦或担心操作不当损伤口腔黏膜,睡前或进食后给宝宝喂少许开水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宝宝的出牙征兆
流口水
出牙前2个月左右,大多数宝宝就会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内抓挠。新爸妈如果仔细查看宝宝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有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
轻微的咳嗽
出牙过程会分泌出较多的唾液,过多的唾液会使宝宝出现反胃或咳嗽的迹象。但只要宝宝不是感冒或过敏,就不必担心。
啃咬
宝宝出牙最大的特点,就是啃咬东西、咬自己的手、咬新妈妈的乳头,可以说,只要看见什么东西,就拿来放到嘴里啃咬一下。其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来减轻牙床下长牙的压力。
疼痛
疼痛和不舒服,是出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的原因,是因为牙床发炎,而发炎是柔软的牙床纤维对付逼近的牙齿唯一的办法,尤其是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最不舒服。
易怒
当齿尖愈来愈逼近牙床顶端,发炎的情况愈严重,不断的疼痛使宝宝变得易怒和烦躁。
拒绝进食
长牙的宝宝在喂奶时,常变得浮躁不定。
因为很想把个东西塞紧嘴巴而显得急欲吸奶,而一旦开始吸奶又会因吸吮而使牙床疼痛,于是就拒绝进食。
不眠
宝宝不只是在白天长牙,晚上也一样在长。宝宝常会因牙不舒服而夜里睡不踏实甚至烦躁。这种情形多发生在长第一颗牙及臼齿时。
牙床出血
有时候,长牙会造成牙床内出血,形成一个瘀青色的肉瘤。一般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并加速内出血吸收消失。
3牙齿护理要点
给东西让宝宝咬嚼
咬嚼可以减低压床的疼痛,尤其是咬嚼冰冷的东西。新爸妈可以把凉一点的香蕉、胡萝卜、苹果,还有消过毒的、凹凸不平的橡皮牙环或橡皮玩具等,让宝宝咬个够。但不管让宝宝咬什么,都必须是在宝宝坐立的情况下,并有大人在旁看护才行,以免发生危险。
按摩
当宝宝烦躁不安而啃咬东西时,新爸妈不妨将自己的手指洗干净,帮宝宝按摩一下牙床,刚开始因为摩擦疼痛,宝宝可能会稍加排斥,不过当宝宝发现,这样做疼痛减轻了后,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并愿意让新爸妈用手指帮他们按摩牙床。
4纠正两种传统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1:家长咀嚼好食物喂宝宝吃
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存在着很多病毒和细菌,即使刷牙也不能把他们完全清除。当家人患有口腔疾病时,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会更多,如果宝宝吃了被家人咀嚼过的食物,会将这些致病微生物带入体内,存在潜在的患病风险。
所以,建议还是给宝宝多一些咀嚼训练,因为咀嚼运动可以刺激面部骨骼的发育,使颌骨和牙弓的关系保持正常,有利于牙齿萌出,还能为日后恒牙保持正常排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同时,随着月龄的增长,当宝宝的齿龈黏膜变得坚硬起来时,新妈妈一定要及时给宝宝提供半固体或固体食物,让宝宝用齿龈或牙齿来咀嚼食物,使咀嚼功能得到训练。
错误观念2:乳牙反正会被换掉,有了龋齿可以不理会
虽然乳牙会替换成恒牙,但是换牙并不是短期内完成的,大多数儿童在11~12岁才换掉最后一颗乳牙。如果乳牙患了龋齿不去治疗,不仅咀嚼功能会收到影响,还可能造成压根反复发炎,使新长出的恒牙表面坑坑洼洼、有色斑,甚至导致恒牙生病,造成牙髓坏死或形成牙根尖周脓肿等,有的还会诱发面部感染,引起面部肿胀。
此外,乳牙出现龋齿后容易过早脱落,使得两侧相邻的牙齿向空缺处移位,当恒牙萌出时会受阻或导致位置异常。同时,长期使用单侧牙齿进行咀嚼也会造成面部歪斜。
若是乳牙患病后引起残缺不全、变色、变黑等情况,还会影响宝宝的发音和美观,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所以牙齿保护要从乳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