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要不要用地塞米松?我与主任有分歧!
前段时间,临床用药发布过一篇名为输血前,你还在给病人用地塞米松吗?(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的文章。
从文末留言来看,这一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仍然很普遍。为此,临床医生与老主任之间就难免会产生分歧:
那到底用还是不用呢?如果阅读过输血前,你还在给病人用地塞米松吗?,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
文中指出:不建议输血前盲目使用抗过敏药。
不建议的原因如下:
1. 在输血前盲目使用抗过敏药物、镇静剂,甚至激素等,不能阻止输血反应,特别是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2. 输血前使用抗过敏抗组胺以及解热镇痛药均有害而无益,最大的风险是会导致患者真正的输血反应出现延迟或表现不典型,失去最佳的抢救机会。
虽然不建议输血前盲目使用抗过敏药物,但当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种常见的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原因:
1. 缺乏 IgA 的患者,输血后在体内会产生抗 IgA 抗体,当再次输血时会发生过敏反应;
而 IgA 正常患者,则在多次输血后会产生同种异型抗 IgA 抗体,当再次输血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2. 过敏体质患者,输入血浆或含有变性蛋白的血液可引起过敏反应。当过敏体质供血者将抗体输给受血者,受血者接触相应抗原时可发生过敏反应。
如对青霉素过敏的受血者在输入曾接受青霉素治疗的供血者的血液时,因内含青霉素抗体而产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搔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居多),严重者会发生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原因:致热原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因素,包括任何可以引起发热的物质、蛋白质、细菌产物等,存在于输血用具、制剂及蒸馏水中,随血制品进入体内。
临床表现:指在输血开始后 15-20 min,患者突然出现发热、寒颤和体温上升(38-41℃),一般无血压变化。
细菌污染发生原因:主要是在采血、贮血、输血过程中未采用无菌操作。
临床表现: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可立即发生寒战、高热、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发绀或内毒素血症性休克。
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原因:输血后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引起的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多见于异型血输入,或受血者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此外,血液保存期过长,室温下放置过久,血液中加入了高渗或低渗溶液均可使血细胞遭受破坏,主要是受血者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异常破坏而产生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表现为一过性发热反应,可无明显黄疸;严重者输少量血后即可出现寒颤、高热、腰背痛、心悸、胸痛、恶性呕吐、呼吸困难;更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血红蛋白尿等。
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过敏反应处理措施: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者需立即停止输血,静脉使用抗过敏药或糖皮质激素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0.3-0.5mg,必要时气管切开。
提醒: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制品前 30 分钟应口服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反复过敏患者,可使用洗涤红细胞或洗涤浓缩血小板。禁用血浆或血浆制品。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处理措施:一旦发生,应立即暂停输血,密切观察病情,发热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对症处理,寒颤时注意保暖,必要时可以使用糖皮质类药物或哌替啶。
提醒:在临床上采、输血器具和制剂应无致热原,采血和输血应无菌操作,反复出现发热反应者应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前予以异丙嗪 25 mg 肌内注射,输血开始后 15 分钟内应减慢滴速。
细菌污染处理措施: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对严重发热者,应将血袋剩血涂片染色找细菌并作培养。
提醒:此类输血反应完全可以避免,医护人员在操作中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措施:一旦发生,即刻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观察生命体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抗休克治疗,保持肾脏血流量,以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严重者可行血浆置换治疗。
首发 | 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