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追梦人】一位小儿骨科医生的坚守与责任

文 / 新疆网
2019-04-11 00:16
人物简介:

姚瑞翔,汉族,1974年10月出生于塔城额敏县。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

1998.06-2003.12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卫生院工作。

2004.01-2007.07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

2007.08-2016.11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骨科从事临床工作。

2016.12-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从事临床工作。

昨日,姚瑞翔正在给小军做相关检查。(梁淑芳 摄)

石膏剪、量尺、角度尺、叩诊锤,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姚瑞翔随时都可以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这些装备。
去年1月,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外二科细化科室,分出小儿骨科后,44岁的他毛遂自荐开启小儿骨科诊疗。
一年来,他和团队细耕儿科各类骨科病种,将小儿骨科手术的口碑越做越响亮。后发制人,44岁从零做起。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与孩子们打交道,不是件容易事。
9日10时,记者到达小儿骨科病区时,姚瑞翔已查完房,正在为一名患儿调整支具。
在采访中,姚瑞翔说,改变他的,要从两年前北京儿童医院的学习说起。
当时,老师接诊了一名新疆小患者,孩子是先天双腿不等长。
“老姚,是你老乡啊!”“这个手术疆内应该可以做吧?”老师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着。
姚瑞翔用如坐针毡形容当时的心情。这件事,触动他做个像样小儿骨科医生的决心。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在44岁――这个同龄医生已小有所成的年龄,姚瑞翔选择离开22年的外科领域从零做起。
那时起,他整天泡在医院里研究影像片。
记者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摞着的、观片灯上插着的、柜子里存着的都是患者影像片。
随意抽出一张X线片,不看标注,只看那骨骼形态,他就能说出是患者第几次手术时拍摄的、目前恢复状况如何。
既然比别人起步晚,就要比别人花更多工夫。
说话间,进来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他叫小军,因玩滑板车,右臂骨折。
他是专门来“汇报”的。他说:“手指活动了两百下,一个个数的。”
“不错,任务完成得很棒。”姚瑞翔蹲下身,向孩子竖起大拇指。
正是小患者的信任和友谊,让他一直激情燃烧,有了坚守的信念与责任。
关注每个孩子,注重规范治疗
骨科小患者的全身检查讲究“望、触、动、量”。其中,“动”需要孩子配合做特定的动作,查看各个关节活动情况。
怎么让孩子信任、配合,这都是难题。
采访时,一位母亲带三岁女儿找姚瑞翔看诊孩子的腿。只见,他并没有直接上前检查,而是对孩子说,宝贝帮叔叔关一下门。
当孩子关门回来时,他又说:“再帮叔叔个忙,太热了,开一下门吧。”一来一去中,他一直观察着孩子的步态,略带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柔软的笑容,“孩子只是膝关节内翻,不需手术,矫正就可以治愈。”
作为一名小儿骨科医生,孩子治疗的好坏影响其人生轨迹。
8岁的小美是一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又是双腿不等长的患者。
“双腿相差4.5公分!”那几天,姚瑞翔拿着片子反复琢磨,最后决定放手一搏。
他制定的是分次手术方案。
今年1月,手术如期开展,马蹄足矫正同时进行,三个月以来,小美想站立和行走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借力取经,让孩子接受好的治疗
比起别的科室,小儿骨科起步晚,新疆如何赶得上内地先进水平,这是姚瑞翔每天盘算的。
一次,一同进修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师弟的话点醒了他。
作为西部儿科发展联盟单位,他们经常一起切磋。
“大手术可以请进来,有一部分可以远程。”姚瑞翔直呼“对”。
去年4月,五岁的玲玲因双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住进了该院。
“脱位达到了3度,再不手术就要终身残疾。”姚瑞翔说,3D打印技术在成人骨科手术中起到很大辅助作用,他决定尝试引入儿童骨科手术。
考虑到手术难度大,耗时长,第一时间联系了联盟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手术导板,令关节精准复位。”姚瑞翔说,过去都是在手术中测量角度、选择截骨部位,现在参照3D模型就可提前“实战手术”,耗时三个小时共同完成了手术。
三个月后,孩子告别了“鸭子步”,恢复到了正常。
去年,姚瑞翔他们完成300多台手术。其中40多台与联盟单位共同完成。
作为一个临床一线小儿骨科医生,为了那份医者初心,有过苦有过累,但他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