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咳嗽就喘息,这是哮喘吗?
医生,我家宝宝2岁了,别的孩子感冒是发烧、流涕、咳嗽,我的孩子一感冒就是咳嗽、气喘,每次都要雾化一周才能好转。隔不了2个月,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又病了,多半又要喘,又要上医院。有的医生说频繁咳喘,恐怕以后会得哮喘?我们家没有哮喘家族史,也会得哮喘吗?这反复喘,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根治呢?做哪些检查,能确诊到底是不是哮喘呢?怎么做才能减少喘息发作,避免成为哮喘呢?
以上是一位宝妈发出的咨询,这一连串的问题估计也是许多家有喘息宝宝的妈妈心中的疑问。那么孩子一咳嗽就喘,到底是不是哮喘呢?
哮喘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关于哮喘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了,假设学说一个接一个,遗憾的是,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以下是几条可能引起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
1、特定的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感染);
2、妈妈孕期或孩子童年时期持续暴露于室内、室外的空气污染;
3、过敏性疾病病史(孩子自身或家族成员中有湿疹、鼻炎、哮喘病史);
4、精神紧张(生活中发生严重的负面事件,可导致随后几周内引发哮喘发作的机率增高)。
不过,这些高危因素并不是孩子患哮喘的必要条件——即使一名儿童毫无高危因素,他也有可能此后发展成哮喘。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能减少孩子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呢?
目前认为母亲自然分娩,纯母乳喂养孩子,在孩子1岁之内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这些措施都有可能降低孩子此后患哮喘的风险。
孩子哮喘是怎样被确诊的?
医生会依据呼吸道症状、体格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孩子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同时抗哮喘治疗有效,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就可确诊为哮喘。
6岁以下的孩子哮喘如何诊断?
因为多数6岁以下孩子无法配合肺功能检查,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作为学龄前喘息儿童哮喘诊断的确诊依据。临床实践中大多采用哮喘预测指数(API)来评估将来是否有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长期控制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进一步支持或排除哮喘的诊断。
什么是API?
虽然50%以上的儿童首次喘息发生于3岁以前,但在所有喘息的患儿中仅有约20%的比例,到学龄期时(6岁)仍有哮喘症状。为避免误诊及漏诊,国外对1246例首次喘息发生于3岁内的儿童进行多年随访观察直至13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儿童哮喘预测指数(asthmapredictiveindex,API),认为其能有效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
API指数优点:阴性预测值意义重大,预测指数阴性者95%以上不发生哮喘。
API指数的缺点:敏感性较低(约15%-57%),说明API在预测迟发型哮喘(首次喘息大于3岁时)危险性方面并不灵敏。
鉴于API敏感性较低,美国国家哮喘教育和预防项目(NAEPP)又对此预测指数进行了修订,以期提高临床的可操作性和预测敏感性。修改后的API阳性预测率从原先的30%上升至90%,明显提高了哮喘预测的概率。
怎么判断API阳性呢?
生后3年内反复喘息,1年内喘息发作≥4次。具备1项主要指标阳性或2项次要指标阳性,即可判断。
主要指标包括:①父母有哮喘病史;②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③有明确的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的依据(通常是尘螨、猫毛、霉菌等)。
次要指标包括:①有食物过敏的依据;②外周血嗜酸性细胞≥4%;③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除了API阳性,还有那些情况提示孩子是哮喘高危人群?
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
运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
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
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
对于小哮喘家长来说,如何才能减少药物或激素对哮喘的控制呢?
1、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纠正过敏免疫紊乱的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抗IgE免疫疗法,就是通过减少体内免疫球蛋白E的产生,减少过敏IgE抗体做到过敏免疫反应的调节,诱导正确的免疫应答来改变过敏患者的免疫防御机制达到正常防御反应,为广大受“激素控”的过敏性哮喘包括儿童过敏性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受抗组胺药或激素雾化吸入治疗者,通过抗过敏益生菌抗IgE免疫疗法补充足量的抗过敏益生菌欣敏康来达到免疫调整及脱离“激素控”的目的。专家就小儿过敏性哮喘单纯抗组织胺药和激素治疗组与增加了抗过敏益生菌抗IgE免疫疗法的哮喘治疗对照组结果证明:加入抗过敏益生菌抗IgE免疫疗法的哮喘对照组患者与前者相比,患者大大缩短了哮喘发作时间,治疗时间缩短,激素用药量明显减少,且停药后不易复发或复发时间延长,恢复效果更为明显。
2、避免食用一切能引起过敏性哮喘发作的食物。慎食鱼、虾、蟹类食物。
3、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保暖,特别是季节交替时,衣着应适宜,避免受凉等冷空气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