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别救命不成反害命!

文 / 康桥公学
2019-03-06 22:12

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呼吁人类关注全球耐药感染问题:在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一半的中国,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将有100万人因为抗生素耐药而导致死亡。

世界组织不是在危言耸听,这不,近日贵州一个7岁男孩洋洋(化名)就因此不幸死亡。

说起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只不过因为洋洋得了一场普通的感冒流涕而已。当时,洋洋感冒后,爸妈自行使用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但洋洋的感冒不见好转,于是爸妈就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正好是感冒多发季节,医院人山人海,洋洋的爸妈不想排队,又认为孩子不是多严重的病,就带着洋洋继续回家吃药。

然而,就是因为洋洋爸妈凭“经验”滥用消炎药,而这些药中大多含有抗生素,再加上使用时间超过了一周,导致洋洋体内的病菌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最后送往医院时无药可用,致使洋洋多器官衰竭死亡。(新闻来源:广州日报)

感冒了,消炎药用一下;咳嗽了,消炎药用一下;发烧了,消炎药用一下.....相信以上的这些话,很多家长都不陌生。自从抗生素开始盛行,让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简单的以为消炎药=抗生素,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其实不然,抗生素在必要的时候是个灵丹妙药,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就变成了“毒药”,害人不浅。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讲解一下“抗生素的那些事儿”。

我们从抗生素这一药物中了解到3个事实:

1.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抗生素是用来治疗感染的药物,且目标明确的写着作用于细菌,而细菌≠病毒!而且,只有医生做过诊断,才能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如果孩子是病毒性感冒,却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药物,可能会让孩子面临感染抗生素耐药菌的风险。

2.抗生素不能识别好坏细菌

抗生素消灭细菌很有效,但它不能识别好坏细菌,相当于在人体内进行一通横扫,连那些无害的细菌也被消灭掉。正是这种不恰当的治疗,才会让无害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

3.不遵医嘱私自用药

很多爸爸妈妈觉得药不是好东西,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不遵医嘱就自行让停止使用药物,殊不知这一停药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若再次感染而难治疗的风险。

看完上述抗生素小常识,有些家长可能在发愁:“我又不是医生,我咋个知道什么药是抗生素,什么药不是呢?”这就需要家长们记住以下10个关键词:凡药物中带有头孢、米星、西林、霉素、沙星、康唑、甲硝、环素、培南、磺胺字样的,多数都是抗生素。

在生活中,有些病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有些病不需要,家长也要看一看:

①细菌引起的疾病且需要使用抗生素:链球菌性咽喉炎、百日咳、尿路感染。

②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且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鼻窦炎、中耳炎。

③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且不使用抗生素:支气管炎。

④病毒引起的疾病且不使用抗生素:普通感冒、流感、除链球菌感染外引起的喉咙痛。

除了识别抗生素,以及了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疾病外,当孩子生病时,家长还需要做到以下2点。

1.不使用家中遗留的抗生素药物

有些家长经常会凭“经验”给孩子用药,或者感觉孩子的病因跟上次看着一样,就想着把家里遗留下来的药用完,不仅节约,而且省去了去医院的麻烦。但是,抗生素种类繁多,用药的剂量和次数也存在着差异。再说了,孩子每次生病的病因都会有所不同,不能因病症类似就擅自给孩子服用之前遗留的药物。

2.一定要遵医嘱用药

众多医院在给孩子用药时,尤其是使用抗生素类药品时十分严格。可有些家长要么担心医生用量少、孩子好的慢,要么担心用量多,往往会不遵医嘱地乱给孩子加药或减药。这一举动是不对的。

孩子的用药量是根据年龄、体重来判定的,如果家长自行加减药,要么效果太强,要么让病程越拖越长,从而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一定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