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过敏宝宝如何添加辅食

文 / 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
2018-09-16 03:00

知识成就女性,自信成就母亲

关于辅食,有的宝宝一路平安、一帆风顺地添加辅食、离乳、成长。然而有很多宝宝在辅食添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宝宝,在6个月以内就已经有了一些过敏的表现,添加辅食让父母和其他家人甚是头疼、到处求助。这些问题都应该怎么应对呢?

一个健康成长的宝宝,满足了这些条件,其实按照家庭饮食习惯,留意强化铁的食物添加(尤其动物来源的铁),关注孩子表现和生长发育即可,食物并没有“唯一”的、“必须的”、“绝对正确的”添加顺序。一旦添加后,如果宝宝没有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建议至少1周2次规律添加,可以促进宝宝对食物耐受,减少后面的过敏风险。

但是,的确是有一些家庭,遇到了孩子过敏的表现,这些宝宝的辅食添加,又该如何进行呢?

01

宝宝在6个月以内就已经有了一些过敏的表现

此类宝宝大多数是在6个月内添加过普通配方奶,宝宝表现出湿疹、呕吐、腹泻/便秘、频繁哭闹、便血、体重增长欠佳、贫血等情况。可能已经使用了水解配方奶,甚至已经断了母乳,很多孩子确实过敏症状得到了缓解,然而真相是——这仅仅是缓解过敏症状,并不真正治疗过敏。因为食物过敏问题非常复杂,目前研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所知的过敏分三类:

·IgE途径介导

·IgE和细胞途径介导

·非IgE(比如IgG)途径介导

关于IgE途径介导的过敏反应相对快速和凶险,研究较透彻,检测方法也较多,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检测方法以静脉血Unicap(也称Immunocap)法查特异性IgE较准确。其他两种途径发病机制和检测方法都不明确。

关于过敏源特异性IgG检测方法,市面上也有很多种,目前并没有共识,医生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所以都没有特定指导意义,一般不建议采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宝宝可能进行过各种过敏源检测,但是检测方法和具体解读并不一定准确,最终导致对宝宝的饮食指导就不一定准确。

而且,如果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查,并没有证实宝宝是对哪一种食物有明确反应,也不建议妈妈盲目忌口所有的“可疑”过敏食物,避免妈妈自身的营养摄入缺乏,也给哺乳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是综合评估,针对孩子的症状进行治疗。

言归正传,存在食物过敏表现或者过敏高风险的宝宝,根据《食物蛋白诱发小肠结肠炎综合症的诊治国际共识指南》,不常规推荐规避贴着警惕过敏标签的食物或产品。就是说,爸爸妈妈不能看到食物标签贴着这个要警惕过敏,就完全不加了。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WHO、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学会与澳洲免疫与过敏协会的建议:

注:要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辅食的性状质地一定要适应宝宝的发育情况,每次添加单一食物,每一种食物观察2-3天,再添加下一种食物,1岁前添加辅食种类尽可能多。如果没有过敏,就建议规律添加至少一周2次了。有了过敏的表现再回避。当然这个表格也是一个参考,对于不同的孩子以及不同的家庭饮食习惯,顺序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02

宝宝父母或者家族过敏史阳性,在6个月以内还没有过敏表现。

这样的宝宝到了辅食添加阶段,家长既害怕又紧张,既想避免宝宝过敏,又想在将来能够享受食物即食物耐受,不要像自己好多东西没有福气吃。此类宝宝的家长有些特别紧张,在添加辅食之前,要不要验一个过敏源呢?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的,按照正常宝宝添加辅食即可,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从单一种类开始,每一种食物观察2-3天,再添加下一种食物。

如果家长比较焦虑,可以参考第1种情况的辅食由低风险到高风险进行添加。

如果家长非常焦虑,与其提心吊胆、影响心情,不如验一个过敏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① 前世界公认的Unicap法需要取静脉血(取血部位有头皮静脉、颈静脉、肘静脉、大腿根部的股静脉、足部大隐静脉等)。

② 查的过敏源种类相对常见,亦相对有限,不一定有家长想检查的试剂类型;

③所查的内容为特异性IgE,对于细胞介导和其他介导的没有相应检测及解读。其他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值得信赖,尤其是生物共振法(戏称“握一握”检测,即通过手握住仪器,通过皮肤检测,会出来一系列结果)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

最后的最后,宋医生再加一条,如果碰到过敏或者可疑过敏的情况,一定寻求过敏专科(或变态反应专科)医生的帮助,而不是普儿科医生,当然如果是国际认证哺乳顾问的过敏专科儿科医生更好!

作者介绍:儿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国际认证哺乳顾问(IBCLC,L-115089),国际哺乳顾问协会(ILCA)会员,男宝2岁多,母乳哺育中

参考资料:https://www.allergy.org.au/patients/food-other-adverse-reactions/fpies-dietary-guide?highlight=WyJjb21wbGVtZW50YXJ5IiwiZm9vZCIsIidmb29kIl0=

(以上内容选自育人母乳喂养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