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为啥你家孩子减肥不成功?看完就懂

文 / 健康报
2018-08-26 18:10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学生与健康(gh_0ac052cd405c)

欢迎订阅《学生健康报》

邮发代号1-24

暑假里,各类以减重健身为主题的夏令营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帮“小胖墩”减重已经是时下很多家长的心病。那么,青少年减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家长又该如何甄别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减重夏令营呢?近日,记者走进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办的“2018科学减重夏令营”,进行实地采访。

“这个暑假必须瘦!”

“是你!你又来了!”载着所有学员的大巴到达目的地刚刚停下,上来迎接新生的教练员白靖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贝贝(化名)。

“他去年就来过,没想到今年又来了!”白靖有几分意外。贝贝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腆着肥嘟嘟的小肚子,刚来就和工作人员玩成一片。贝贝今年13岁,即将步入八年级,身高1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97公斤,BMI值高达35.6,属于“重度肥胖”级别。贝贝妈妈说,去年参加过这个夏令营,觉得不错,今年决定接着参加,再巩固学习一下。“他小时候我工作忙,没有对他照顾到位,导致他出现肥胖问题,所以现在减肥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责任,也是任务,付出多少代价都值得。”

贝贝对这次夏令营信心满满,“去年参加这个夏令营,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胖、胖会带来什么危害,回去之后我改变了很多,再也不暴饮暴食了。但是有些内容过段时间就忘了,回去没有坚持,在营里减下来的10斤,后来全反弹了。”说到这,贝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过这个暑假必须瘦!”

家长要与孩子统一战线

近年来,中小学生肥胖问题不容乐观。很多家长最初并没有对孩子肥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甚至认为“能吃是福”,忽略了孩子的健康。

“现在慢病开始出现年轻化、常态化,青少年慢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儿童肥胖不仅可以造成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关节炎、性早熟、自卑心理等,还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延续到成年肥胖。”白靖说。减重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更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坚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副主任闫洁表示,肥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家长不把孩子肥胖当回事,直到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才引起重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记者了解到,此次减重夏令营中的绝大部分学员都是因为肥胖体征明显、健康指标不正常,引发家长对于孩子肥胖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报名夏令营。“现在孩子的胖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负担了。”贝贝妈妈说,“这孩子平常不怎么爱出门,有时候出门会有人对他的体型指指点点,我感觉多少会对他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医生说,孩子已经快接近手术指标了,我们想多试试其他方法。”贝贝妈妈的脸上满是焦急和心疼。

此次科学减重夏令营面向8岁~15岁肥胖儿童,借助体医结合的理念,倡导健康生活、科学减重。与市面上其他夏令营不同的一点是,该夏令营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表示,“在减重这一点上,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特别重要,如果家长不参加,单纯指导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认为胖就是因为孩子吃得多动得少,但我们认为,孩子的肥胖大都是家长造成的。在对孩子进行肥胖治疗的时候,需要对家长进行再教育,从源头入手,加强他们对肥胖的再认识。”

“毫不客气地说,孩子吃成这么胖,势必不只有孩子的责任,一定有家长的因素。例如家长在给孩子每天准备的饭菜中,需要搭配好营养,主食、肉、油、糖、盐等都要控制好量。这些健康的生活理念必须需要家长来学。”郭建军说。

重建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认为,孩子减重不是目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让家长接受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他们学会正确的运动健康要素。人是一个整体,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心理等整体环境,不提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治疗方法,而是通过对可能影响健康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找到提升个体健康的“最优解”。

青少年减肥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重在培养和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郭建军表示,“肥胖只是一个症状,其表现的根源是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这个体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控制,比如节食、剧烈运动等,但是假如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它就只有近期效果,没有远期效果,治标不治本。就好比发烧,冷敷可以让发烧症状暂时消除,但是根源并没有治好,长期来看并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肥胖青少年并不只有体重问题,可能同时伴随心理问题、骨骼问题、心脏问题等,单纯控制体重并不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要对症下药,根源就是改变生活方式。”

“家长不要指望通过节食快速地把体重降下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同于成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要充分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了解运动、饮食、睡眠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在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减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副主任闫洁说。

文:本报记者 杨金伟 实习记者 王倩

编辑:张士国

校对:马佳

图片: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