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必看!这些食品居然会让儿童“性早熟”?
如今,儿童性早熟已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专家指出,性早熟的儿童,身体发育会远远超过心理发育,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公分。
楠楠今年6岁,在幼儿园的例行体检中,医生发现这个长得胖乎乎的女孩双乳下面有硬块,老师打电话让楠楠妈带她去看儿童医院的“性早熟门诊”。在医院拍了片子,发现她的骨龄已有8周岁,医生建议打一种延缓发育的进口针,每月一针,直到楠楠满9岁。“否则楠楠有可能长不到1.5米,而且身体发育会远远超过心理发育,这会对她的心理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晚饭桌上,楠楠妈与楠楠爸互相指责对方是导致楠楠“性早熟”的“罪魁祸首”――楠楠妈受指责的理由是:整天带着楠楠看男欢女爱的电视连续剧,使她受到超前的“情爱启蒙”;经常给楠楠吃炸鸡汉堡、炖鸽子汤。楠楠爸受指责的理由是:溺爱女儿,专买反季水果给孩子吃,什么冬天的草莓、葡萄,春末的橙子和桃;说黄段子从来不避女儿;还有整天带着女儿去啃鸭颈……
如今,儿童性早熟已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性早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厘米。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年龄也越来越提前。
专家认为,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视听产品中“儿童不宜”的情爱镜头,以及整个社会的“泛情爱化”资讯;其二是不当的喂养方式。前一点全靠父母有意识地切断这种视听传播途径,为孩子制造一个相对纯净的儿童情感空间。后一点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食品
●可入药的大补类食品:包括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尤其广东人,喜以药膳煲汤。中医指出,越是大补类的药膳,越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禽肉、特别是禽颈:现今市场上出售的家禽,绝大部分是吃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禽肉中“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由此,吃鸭颈、鹅颈,就成为“促早熟”的高危行为。
●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几乎都是在“促生长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给10岁以下的儿童食用。
●油炸类食品,特别是炸鸡、炸薯条和炸薯片: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声称能使孩子“更高更壮”的儿童口服液:针对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使孩子在5、6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因为,他或她可能已悄悄出现发育势头,骨龄已达8岁或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专家指出,性早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公分。
如何判断“假性性早熟”和真正性早熟父母与孩子一起洗澡时,如果发现孩子有“第二性征”萌动的苗头,不要惊慌失措。某些“假性性早熟”往往是由内分泌的阶段性波动引起,孩子的骨龄并未超前,一般称之为“假性性早熟”。只要注意饮食调控,不让孩子接触“情色类”视听作品,假性早熟不一定会发展为真正的性早熟,无需打针吃药。
一旦拍片发现骨龄超前,可确诊为“性早熟”。作为父母,也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忧心忡忡,要尽量和缓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发育,发育是件好事,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有力量有高度,但太早发育会有点麻烦,“你愿意少吃些炸鸡腿,愿意好好锻炼,跟同学们一样长大吗?”
小贴士·8招预防性早熟
其实,非病理性性早熟是可以预防的,家长该从哪些方面来预防孩子性早熟呢?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适当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尤其避免油脂多的食物,少吃甜食,但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些蔬菜水果。
2、收拾好自己的药箱和化妆品。不要让儿童接触到含有性激素的化妆品。
3、不吃反季节的东西。反季节蔬菜有的可能是通过激素来催熟的,孩子长期吃,可能会导致性早熟。
4、不乱吃补品。常用的补品中,如花旗参、蜂胶等富含激素,市面上流行的多种儿童维生素等营养保健品,也含有相关的诱发儿童性早熟的物质。有的孩子患病后,很多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补药,其实大多数孩子患病后恢复很快,除非是慢性病,基本上不需要进补。
5、少吃鸡、鸭脖子。鸡和鸭的脖子里有淋巴,这些淋巴含有激素。
6、晚上睡觉请关灯。高质量睡眠可以保证垂体在夜间分泌足量的生长激素。光线强会影响睡眠,从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有可能造成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性早熟。
7、增加体育活动。肥胖也是导致儿童性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要锻炼下肢,每天应保证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可选跑步、爬楼梯和跳绳。
8、少让孩子接触情色视觉刺激。现在不少言情剧、动画片都有成人内容,建议孩子避免过多看爱情影片或小说,否则可促使儿童性发育提前。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