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冒不要过度治疗!
感冒属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最多。其实,绝大多数病毒性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不进行特殊治疗也会自行痊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症状,减轻患儿的痛苦。所以,针对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的治疗,是感冒治疗的主体。
一般来讲,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多是轻微发烧、流清鼻涕、轻微咳嗽,从中医角度讲,属于风寒感冒。但是,由于儿童的体质比较特殊,即使感冒前期出现的症状与风寒感冒吻合,也经常会在后期合并细菌感染,转为风热感冒,出现流脓鼻涕、有浓痰、舌苔厚等症状。
感冒初期,家长可以给小儿服用一些儿童专用的清热解毒类药品,如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猴枣散、小儿热速清、儿感清等,多是冲剂或液体。另外,家中还可以备一些专门针对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的药,如儿童专用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酚麻美敏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品里面的不同成分分别针对不同症状,并含有退热成分,所以,在与其它药品合用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尤其是退烧药。
儿童感冒发烧时,不一定非用退烧药,当体温低于 38.5℃ 时,最好选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袋敷额头、后颈、腋窝,或者洗个温水澡。如果体温达到了 38.5℃,则应选用一些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要注意退烧药应在“必要时”服用,同时注意服药的剂量和间隔。
而且,给小儿服用的退烧药一定要是儿童专用的。今年5月份时药监局发布通知,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它的见效很快,但会对儿童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有些针对小儿感冒症状的药物,如氨酚黄那敏,其中的‘氨酚’有退烧作用,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时,不需再服用单纯的退烧药,以免用药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也有一些复合药物是不含退烧药成分的,家长在选用药品的时候,应仔细向医生咨询其成分。
小一点儿的孩子,尤其一岁以下的婴儿,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他们抵抗力弱,病情变化会很快,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而大一点儿的孩子,则不需着急去医院治疗,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很好,只是有轻微的发烧、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可以先在家服用退烧药、清热解毒类药品,观察具体情况。如果服药 2~3 天后,孩子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如精神弱、高烧不退、流黄脓鼻涕、咳嗽加重、痰多或伴有喘息等表现,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家长口中的‘消炎药’,并不是规范的药品名称,实际上是指抗生素。另外,很多家长误以为名称中含‘消炎’两个字的药品就有消炎作用,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其实,它们只是起清热解毒和非特异性抗炎作用。
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见的抗生素有三大类,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和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所有的药物都有儿童专用的剂型,体重较大的孩子,也可以服用成人药。
单纯的病毒性感冒,血象多是正常的,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几天之后,疾病就会自行痊愈。但如果感冒初期就表现出明显的细菌感染症状,或者感冒后期合并了细菌感染,出现咳黄痰、流脓鼻涕,出现黄眼屎等症状,医生就会考虑使用抗生素;如果出现并发结膜炎、扁桃腺化脓等严重情况,是必须要用抗生素的。如果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则说明患儿的炎性反应比较重,医生会给出静脉用药的建议。但是,有的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输液治疗,这是不对的,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免疫系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降低自身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