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连出禁令 中药注射液为啥“少儿不宜”?
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柴胡注射液……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多次对儿童用药进行重拳出击,频繁修订儿科用药说明书,有20多款儿童常用药遭到“封杀”。
许多家长看到消息都感到焦虑:“这些药,我的孩子也曾用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被禁的只是一部分药,会不会还有其他药不适合儿童使用而没有被发现呢?”
昆明医科大学专家表示,在被“封杀”的儿童用药中,很大一部分药品属于中药注射液。要预防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纠正观念,在接受治疗时能选择口服药,就不要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注。
多个中药注射剂被要求修订说明书5月23日,柴胡注射液说明书被要求修订,在说明书“禁忌”项下加上了“儿童禁用”等。
6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双黄连注射剂修订说明书,禁忌项中须列出“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并增加警示语“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
6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修订丹参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决定对丹参注射剂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修订。
半个月内,三个中药注射剂接连被要求修改说明书。这三个品种,都是中药注射剂领域的大品种。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博士杨晓龙表示,说明书修改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要么是安全性出了问题,要么是有效性不够。这一举措也代表了国家对儿童安全用药的高度重视。
“其实修改中药注射液的说明书,并不是这段时间才出现的。2018年4月,参麦注射液的说明书也增加新生儿、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警示语。2016年8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停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就有鱼腥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被陆续责令修改说明书,并要求注明‘儿童或孕妇禁用或者慎用’。”
昆明医院:近年来鲜少对儿童使用中药注射液记者询问昆明多家医院了解到,国家食药监局发布公告后,省市食药监局就将公告内容通知到各医院,医院都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
一位儿科医生表示,其中被修订说明书的双黄连注射剂,尽管一直以来都适用于病毒及细菌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病症。但近年来,医院基本不对儿童使用中药注射液,一般使用见效快的西药,只有口服药中有部分中成药。
此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也显示,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是54.6%和37.6%。从严重报告涉及的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给药占比较高,为61%,比前一年上升1.3%。从中也不难发现,为何中药注射液说明书频频被修订,禁止用于儿童和孕妇。
中药注射液易引起不良反应“医学界对中药注射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自1999年中国试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以来,中药注射剂一直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地带。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都出现过不良反应,容易导致使用者特别是婴幼儿出现过敏或其他输液反应。”杨晓龙说。
据了解,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药品品类,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物质,然后制成注射液。但中药注射剂又不要求纯化到单一成分,因此绝大多数中药注射剂产品是提取混合物,所含成分尚不完全清楚。
“并且中药注射剂容易产生热原,这些热原主要来自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和内毒素,会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这些热原进入人体后,会出现发热、发冷、恶心呕吐、体温上升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杨晓龙说,除了热原污染,中药注射剂更为普遍的风险,是其成分复杂、颗粒过大和产品杂质残留等问题。难以去除的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输液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目前,国内中药注射液制备工艺复杂,质量不容易控制,不同的生产工艺所产出的制剂有效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注射液的疗效,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此外,杨晓龙提醒,很多家长目前都很担心孩子的用药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家长带孩子接受治疗时,应该谨遵“能选择口服药,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输注”的原则。
“除去药品质量以外,静脉输液过程中也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看似透明的输液液体中,其实还含有许多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通过输液进入并残留在人体血管内,轻者可能会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另外,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环境污染和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有机会进入药液。”杨晓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