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常见七大误区

文 / 骨伤的杨张张扬
2018-06-21 18:08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未建立,排毒解毒功能差,其药代动力学过程、药物效应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家长给孩子用药需谨慎,不得擅自给孩子用药。每年都有家长用药错误导致孩子出现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的新闻见诸报端,为呵护每个宝宝健康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儿童家庭用药七大误区。

误区一 擅自用药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家长喜欢从网上获取各种“医学、药学知识”,一旦孩子有了疾病症状,首先想到的不是问医生,而是问“度娘”,或是发朋友圈求助,从各种育儿群得到建议,然后自己给孩子“对症下药”,结果轻者延误了治疗时机, 重者造成药物中毒。

药师建议:网络鱼龙混杂,无所不有,要学会甄别,正规医院才靠谱,在及时送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二 过多预防用药

有不少家长平日没事喜欢给孩子喝点板蓝根、利巴韦林(病毒唑)喷剂来预防流感。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专家建议: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误区三 乱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

孩子感冒发烧 , 许多家长则盲目使用抗生素,临床药师提醒您:一般的感冒发热不要上来就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首选青霉素。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此外,解热镇痛药忌滥用,发热的儿童在没有查出病因前,不能随便使用解热止痛药,这样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


误区四 乱用止泻药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 治疗应根据脱水 、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乱用止泻药, 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吸收毒素增加,可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误区五 乱用中药

中药的安全性相对西药大一些, 但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对婴幼儿健康的损害。例如: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等属于清热解毒药,幼儿脾胃稚嫩,清热解毒药吃多了易引起脾胃虚寒,可致食欲减退、体瘦、神疲少动、腹泻、腹痛、腹胀等。且中医认为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性味苦寒的中药对风热感冒有效,而对于风寒感冒则不能应用,除此之外,有些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 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等,因此中药不能滥用。


误区六 随意进补

有些家长把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丙种球蛋白当作“营养药”。一些家长把此类药长期超量给小儿服用,追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维生素类药物虽然毒性小,出现反应缓慢,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正常功能,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血液大量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激素或类激素物质,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 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


误区七 糖水服药

中药其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此外,糖还可干扰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烧药的作用, 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总之,糖水服药不利于治病,最好用白开水送服。

作者: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杨妮

来源:北儿集团用药咨询中心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