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孩子刻板行为的方法参考
您的孩子会有以下的这些行为吗?
不断摆弄手指;
不断打自己的脑袋;
不断摇晃身体;
不断重复同一句话;
不断把积木摆成一条长龙;
水彩笔必须按照固定顺序放进盒子里;
回家必须沿着同一路线,更换路径就不行;
只在家里上厕所,外面的厕所坚决不去;
进屋必须脱鞋子,无论去哪里都要脱;
游戏规则只允许3个人参加,增加一个人就不行;
只听得懂把蜡笔给妈妈,把蜡笔给叔叔就听不懂;
……
更糟糕的是,只要违背以上刻板行为的意愿,
就会导致激烈的情绪问题!
以上的行为都是常见的刻板行为!
而刻板行为也是我们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的一种不自觉、不受控的行为。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刻板行为以及应该怎样干预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都不好吗?
重复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但有“重复性行为”的孩子,不一定是自闭症孩子。
有研究表明,在2-4岁这段期间,正常发育儿童也会出现重复性行为。
只是随着年龄增加,正常发育儿童的重复性行为降低甚至消失,
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这是不一定的!
有些孩子刻板行为的频率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甚至会增加。
那我们要怎么来区分这个刻板行为到底是不是不好的?
个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
举个例子
一个小朋友在洗澡的过程中,非常执着地坚持先洗身体,再洗头,每天如此。如果单纯看行为的频率和固定性,这是一个发生频率高且程序固定的行为。
那么,请问这是一个刻板行为吗?
答案:是。
这个行为需要干预吗?
答案:不需要!
因为第一,这个行为发生在一个私密空间里;
其次,这个行为并不会对他本人或者他人产生影响,并不需要干预。
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需要我们对一个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的原则有两点:
1、是否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2、是否违反社会公共礼仪,扰乱公共秩序
另外,家长不要觉得刻板行为是谱系孩子才有的,正常发育孩子也会有重复性行为。
再者,不见得所有的重复刻板行为是不好的。
怎样进行刻板行为干预
刻板行为大致分为自我刺激和保持不变两种。
自我刺激常有:转圈,自言自语,开关门,坐电梯,码东西,看旋转物,自伤等等。
保持不变常有:不肯改变路径,不肯改变东西摆放的位置,偏食,触觉敏感,听觉敏感,场所恐惧,不肯碰自己,害怕坐秋千等,这些是源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是保持不变的表现。
自我刺激的行为
常见的可以把自我刺激行为分为三种:
利用自己的五官或身体部分来获得感官刺激
例如:斜线、自我旋转、甩手、用手指在空气中乱画等。
随此之外,凝视着对象,如:地板上的线条,也是常见的自我刺激行为。
运用对象来刺激感官
例如:不停转动器皿、玩具车的车轮等。
作执迷的行为来刺激感官
例如:要穿固定颜色的衣服、手握对象、排列对象、坚持固定的常规(甚至要坚持自己执行每一程序)、重复同一个话题等。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孩子这些行为时,会采用惩罚、责骂、不理睬等方法。
但是会发现效果并不好,而且有些孩子可能会有更加和恶化的迹象。
原因很简单:孩子透过作这些行为得来的感官刺激很有奖励性,家长的惩罚和不理睬正可以让孩子尽情做这些不适当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自我刺激的行为时我们要做到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步
每当孩子作出自我刺激行为时,可以选择以手势、轻按孩子的部分身体,甚至全身、以及暂停孩子的活动(例:转动杯子),目的是要立即消除孩子透过作这些行为而得到的感官刺激快感,因此,越快停止,孩子得到快感的时间就会越短。
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以提供最少的肢体动作/辅助来制止行为,因为我们是希望孩子懂得自我克制自身的行为,所以家长提供越少肢体辅助,将来要拿掉就可以相对地快和容易。如果孩子是利用对象来获得感官刺激的话,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把对象拿走就可以了。
第二步
利用奖励来鼓励孩子克制自己的行为。熟悉代币制度运用法的家长和孩子可以利用代币来作奖励。否则,家长可以手握奖励(例:孩子喜爱的零食、平板计算机等)。
特别是在干预初期,孩子能保持克制行为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家长要把握时机,奖励过程要快和直接;
同时,表扬孩子时用简明的语言,使孩子知道适当的行为,例如:手乖、安静等,使孩子能连系克制自我刺激行为和奖励的关系。
第三步
当孩子开始懂得自我克制后,你便可以逐步加入教导替代技巧或其他课程。
假设我要教导孩子玩拼图来替代他甩手的行为,我会逐渐把教学加入训练中,例如:孩子要收集6个代币才可换得奖励的话,我会以首个至3/4个代币去鼓励孩子克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为,然后,利用剩余需要收集的代币来要求孩子玩一块拼图。
在孩子完成指令,并表现自我克制时给予代币。家长可以因应孩子的表现而调教代币的数目。
保持不变的行为
我们所见到的偏食,触觉敏感,听觉敏感,场所恐惧等等大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行为,除了一部分孩子真的是由于生理原因引起的问题,其实大部分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性的表现。
只有自己熟悉的才是最安全的,所有陌生的东西(食物,手感,声音,场所,等等)都是不安全的,要加以排斥。
对于此类行为常用的是暴露疗法和小步骤。两种疗法入手不同,但效果没有什么分别,可以根据行为的特性选择前者或后者。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是把孩子直接放在引起恐惧的环境下,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恐惧其实毫无道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以后就不会再害怕了。
举个例子
孩子不肯走没有走过的路,大人就拉着他走,哭闹的话就用上面说的消退的办法,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带他走。走了一次,什么也没发生,孩子以后就不会再抗拒走这条路了。
再举个例子
孩子坐摩天轮,孩子第一次坐摩天轮时吓得哇哇大哭,抱着腿死也不肯上去,等把他塞进去以后,就像发生了奇迹一样,突然就闭嘴不哭了,然后开始看夜景,这以后居然就爱上了,不管去哪儿有了必坐。
最后一个例子
还有沙坑,小孩小时候触觉敏感,不肯碰沙,幼儿园又会带小孩去玩沙坑,所以就在家里买了清洁沙给他训练,结果也不行,是个比较顽固的刻板,最后想了个特大的暴露疗法,夏天的时候去了海边,一把扔到了沙滩上,刚开始的几秒钟都吓呆了,完全手足无措,渐渐地发现根本逃不出去,然后就开始硬着头皮走路,渐渐地也就玩了起来。
小步骤
偏食,听觉敏感这样的可以用小步骤。
偏食的话这方面在我们暖星社区也相关的微课和轻课程(相关课程请点击“阅读原文”),
这里就补充一个小贴士,有的东西实在不吃的话,也不必强求,随着孩子长大,身体自然而然会需要一些新的东西,以及随着其它刻板行为的改善,慢慢地能吃的种类就会增加。
有个小孩小时候坚决不吃水果,我们都以为他是不是一辈子都不吃的了,前年开始吃桔子,去年吃菠萝,今年吃香蕉,真是一点一点地多起来的。听觉敏感一般是先远远地听,再一点点靠近,做法不难,就是得花点时间。
暴露疗法手法简单,见效快,比较适合触觉敏感和场所恐惧等单纯的恐怖行为,但家长的压力会比较大,所以很多人比较偏向小步骤。
这个见仁见智,一般来说,如果你其中一种方法不行,你可以换另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
有些小孩换了人不吃东西是靠塞来解决的,平时都是外婆喂,某天换人喂,他不吃,大哭大闹地塞了几口之后就不再抗拒,乖乖地坐着让妈妈喂了,当时的照片还在,孩子的脸红红的,但是竟然在微笑,那个时候还不会说话,但他应该觉得妈妈喂饭其实是件开心的事。
后来偏食有一部分也是靠塞,但孩子4岁以后学会了吐东西,塞进去就被吐出来,起不到作用,那以后就开始改小步骤了。
再举个例子
反过来的例子也有,从幼儿园开始就有游泳课,可是孩子怕泳池,所以一直不会,奇怪的是温泉倒是不怕(可能泳池水太多而且水温比较低,比较害怕),所以可能可以在温泉里让他练习。
文章来源:暖星社区(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