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疫苗接种知多少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预防接种的常见问题:
1.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自从疫苗问世以来,一些重大传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已经或即将绝灭,霍乱、麻疹等也得到很好的控制,乙肝、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结核等疾病也大大减少,我国儿童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疫苗接种的益处远远大于风险。因此,为了提高儿童抵抗疾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宝宝进行预防接种,保护宝宝健康成长。
2.疫苗如何分类?
目前,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一类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水痘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3.接种疫苗有什么不良反应?应如何应对?
绝大多数情况下预防接种是有效、安全的,在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同时,可能会有一过性不良反应,如少数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如低热、局部红肿、硬结、瘙痒等症状,为一过性,往往不需特殊处理,一般3-5天可自行消失,家长不必担心。有个别儿童会出现高热、无菌化脓、皮疹等,一般对症治疗短期可恢复。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异常反应,如热性惊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过敏反应等。因此家长在孩子预防接种前应了解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细心观察孩子接种前一周内的健康状况,并如实向登记人员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接种禁忌等情况。在孩子接种完疫苗后必须在接种点停留观察3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严重异常反应能及时进行救护。接种回家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给孩子提供清淡饮食,不要吃刺激性特别强的食物,接种疫苗后24h之内最好不要给孩子洗澡。一旦发现有可能不良反应如孩子哭闹不止、高烧不退、局部反应较重等症状的,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疫苗有什么禁忌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预防接种不应有太多禁忌症,与预防接种的好处相比,其不良的影响通常是轻微而且低风险的。以下情况并不影响疫苗接种:如轻度腹泻,包括中耳炎在内的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的轻度上呼吸道疾病,之前对疫苗有轻-中度局部反应的,正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急性病的恢复期内的,生理性黄疸的,一般情况良好的母乳性黄疸,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14天)等。
但以下情况不宜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在接种的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在治愈这些病之后再接种;急性疾病的发作期应缓期接种;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以及有过敏体质及喘哮的儿童不宜接种;对特定疾病或特定时期对某种疫苗有特殊禁忌。因此家长要把儿童的健康情况如实地向计划免疫机构和医生反映,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预防接种。
5.免疫异常儿童如何接种疫苗?
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接种灭活疫苗基本是安全的,但不推荐接种活疫苗,对于正规接受IVIG替代治疗的患儿,一般不再需要接种疫苗,但卡介苗接种例外。HIV感染患儿不建议接种活疫苗。对于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病变、实体肿瘤或实体器官移植等接受化、放疗的患者认定为免疫功能受损,至少3个月内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因此,免疫缺陷患儿在接种前建议咨询临床免疫学专家制定预防接种方案。
(儿科 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