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呕吐、腹痛……孩子的这些不起眼的“小病”可能不是真病!
【 河南省儿童医院 武豪 文 】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咳嗽、呕吐、胸闷都是一些常见症状,相信许多有经验的父母都能从容应对。但有的孩子虽然有症状,来医院检查却找不到原因——数据一切正常,病从何来?
为此,我们采访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叶蓓,请听她为您讲述这种“看似身体无病,其实病在心里”的心因性疾病。
“心因性疾病在心理学中称为转换障碍。有这样一些患者,他们往往有1个或多个自主运动或感觉功能改变的症状,例如肢体无力、胸腹疼痛、惊厥等等,但临床检查的结果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证明这些症状。由于查不出病因,许多患者病情迁延许久,十分痛苦。这时,我们就应该往转换障碍的方向考虑。”叶蓓说,“近年来,儿童患转换障碍的病例越来越多,尤其以学龄期儿童为甚。”
他头晕肚痛了数月,竟是心理问题导致12岁的小伙子几个月以来一直头晕、肚子疼,怎么也治不好。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这样看似荒诞景象,正在真实上演。
小伙子第一次来到叶蓓的门诊时,其父母全程陪同。母亲在一旁一直埋怨父亲:“你咋想的,带孩子来这,传出去了多被人瞧不起……”
叶蓓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认真看着小伙子以往的检查结果。“检查显示小伙子只有很轻微的胃部炎症,可根据家长描述,他疼起来简直是满地打滚,明显对不上啊。”
为了找到病因,叶蓓决定用沙盘游戏探究小伙子的内心世界。随着小伙子不断将模型摆在沙盘中,叶蓓发现,他心里所想的几乎全部与家人有关。随后的谈话,让叶蓓找到了症结。
原来,小伙子自幼就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从幼儿园开始就不停地换班、换学校。父母因工作之由搬了好几次家,后来更是举家搬至另一座城市。周遭环境快速变化让小伙子无所适从,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再加上小升初带来的学业负担,让他的心理压力转换成为身体症状。
对于这个病例,叶蓓解释:“儿童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心理不适往往会用身体不适代为表达。这时需要激发患者内心的正能量,让他走出心理的困境。”在进行多次沙盘游戏治疗、与父母平日做的功课之后,小伙子的心境有了很大改观,身体的症状逐渐消失了。
她坐轮椅进来,却正常步行回家她刚刚14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一次体育课上摔倒后,双腿却不听使唤,渐渐只能以轮椅代步。
母亲在为女儿叙述病情时,满面愁容。然而各种检查都做了,女儿的腿并无严重损伤,医生建议她们看心理门诊,令母亲疑惑不已。
叶蓓反复确认少女的检查报告和诊断,认定她的腿没有问题,忽然心生一计。
支开少女,叶蓓悄悄对这位母亲说:“你女儿的问题不大,待会咱们配合一下,让她振作起来。”随后,她开了一瓶维生素,待母亲取药归来,她拿出一片,对少女说:“这是治疗腿关节最好的药,进口的,你吃一片就好啦。”母亲也在一旁附和。
少女深信不疑,连忙吃下一片。“你动一动腿,看看是不是有知觉了?”叶蓓鼓励道。
慢慢地,少女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扶着墙,走了一两步。“妈妈,我能走了!”
后来经过叶蓓的询问,少女吐露了内心的想法——摔倒之后,她腿上流了很多血,强烈的疼痛和同学脸上的紧张表情,使她觉得自己伤得很重,从而认定自己无法走路。
不要过早考虑心因性疾病虽然心因性疾病看起来与普通的疾病区别很大,治疗起来既不打针也不吃药,但叶蓓强调,只有在医学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后,才能考虑心理因素。以免造成误诊,拖延病情。
(免责声明:本图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