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多动症与自闭症竟是“孪生兄弟”!

文 / 北京顺义区妇幼保健院
2018-04-03 07:31

从字面理解“多动症”和“自闭症”,我们一定会惯性的认为多动要和爱动的孩子联系在一起,自闭就是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有时恰恰是相反的。现实中,这两种情况也都是家长们非常容易忽视的情况。

1

不爱动也可能是“多动症”

门诊见闻:“我的孩子患了多动症,怎么可能?”当11岁的佳佳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时,佳佳妈妈的反应很强烈,她怎么也想不通:文静、显得有些羞怯的女儿,会和“多动症”联系在一起。

多动症的孩子一定要“多动”,这是根植于人们心中多年的观念,但这是认识的误区。有调查显示,约10%~15%的多动症儿童没有明显的多动表现,而以注意力不集中为最突出的表现。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溜号”,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错误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患多动症的女孩,其多动程度一般较男孩轻,多表现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且这种“不爱动”的多动症患儿,非常容易被家长及老师所忽视,所以更应引起我们重视和关注。当发现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远远不相符合时,就一定要引起关注。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多动症。这也是多动症的孩子为什么上学后才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同时也使许多孩子误诊。

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干什么都不集中。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他可能比别的孩子注意力还要集中,这正是多动症的另外一个特征。很多妈妈说,我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候,三个小时都不动,怎么能是多动症呢?所以这一点也经常成为我们认识的误区。

几十年来,大多数人甚至医生都把多动症看作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专利,认为长大以后自己就会好。而医学的发展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约65%的多动症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患者学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所以,对于多动症,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争取最好的预后。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要着急,更不要有病乱投医,一定首先找专业人士去咨询和评估。对于佳佳这样的“注意缺陷型多动症”,除了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治疗外,家庭中的心理、行为矫治也特别重要。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顽皮捣蛋,也不是故意拖延完成作业的时间,而是主动注意力较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对孩子不能以打骂、体罚的方式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耐心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督促其改正,对于孩子的优点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2

孩子过分“多动”要警惕自闭症

门诊见闻:鲁鲁(化名)今年9岁,刚升入三年级不久,不是因为把同学抓伤,就是上课时随便离开座位,到讲台上站到老师身后做鬼脸,有一次还突然把老师推下讲台,不高兴时会跑到走廊、操场大叫,吵得半个学校不得安宁。鲁鲁被诊断为“多动症”,服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1年,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辗转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会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以及学习困难等;自闭症学名为“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以人际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特征。两种疾病本来相差很远,但有时候自闭症的不合理的无序的行为以及百叫不应似乎注意力不好的状态会被误诊为多动症,而且有一些自闭症会合并多动症的症状,所以就更容易误诊和漏诊。

自闭症并非是一种“内向的病”,实际上有超过6成的孩子都“多动”。但仔细体味会发现自闭症孩子的“多动”和普通多动症孩子的“多动”有很多不一样:前者多动起来毫无顾忌,我行我素,从来不考虑环境和场合的规则,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计后果,不知轻重,不懂分寸,对老师的愠怒或管理不理睬,多带有怪异、难以让人理解的特征,甚至让人难以承受;后者多动起来一般不会过于“离谱”,老师一瞪眼会安静至少几分钟,行为一般不至于让人过分讨厌。

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此外,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只有20~25%的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顺义妇儿医院开设了区域内首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有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知名专家每周定期出诊。

专家介绍

崔永华,知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家特长:

各种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孤独谱系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包括学习困难、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健全人格培养、压力管理等;成人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包括孕期心理问题、产后抑郁等。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出诊地点:顺义区妇幼门诊楼三层中医科一诊室。

自闭症三大类核心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

就是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被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用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bjsyfybjy

供 稿:精神心理科 崔永华

编辑制作:宣传中心

审 核:医 务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