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到了 这些病即将进入高发期
四月春暖花开、气温适宜,同时又春雨连绵、温差变化较大。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这一季节要注意胃肠道、呼吸道传染病预防,许多市民外出“踏青”、“春游”,要预防蜱虫叮咬。
1.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人一生中可多次获得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时间2-3天,但是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天。
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感染:(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接触到口。(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
预防:
(1)注意洗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
(2)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3)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应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
(4)尽量避免在路边摊点就餐,外面购买的熟食要加热彻底再食用。
(5)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6)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切勿上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三天。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幼托儿童。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出现皮疹,除此之外,臀部及肛门附近也可出现皮疹,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
随着气温上升手足口病发病会逐渐增多,预防措施上,学校和幼托机构要加强晨午检,患病儿童应离校(园)居家隔离,做好护理;加强教室、居室等环境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性学校和幼托机构等消毒隔离(玩具、餐具、便器等消毒)。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水痘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大龄儿童和成人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也可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
婴幼儿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以出现皮疹为第一个体征,皮疹呈向心分布,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播散四肢,皮疹以躯干最多。由于皮疹分批连续出现,发疹2~3天后,同一部位常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即所谓“多型性发疹”。
水痘有高度传染性,水痘和带状疱疹病人是传染源,病毒存在患者皮疹疱液、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出疹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
预防:
(1)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及孕妇接触。
(2)应重视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托幼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
(3)接种水痘疫苗,12月龄至12岁儿童于12-15月龄时接种第一剂水痘疫苗,4-6岁时接种第二剂水痘疫苗。
4.猩红热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它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10岁儿童为好发年龄。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由于引起猩红热的链球菌有多种型别,多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感染。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高发。
预防:
(1)在本病流行季节,加强托幼机构、学校晨午检,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治疗,隔离一般不少于7天。有并发症及集体单位儿童可适当延长隔离期。
(2)要建立卫生清洁和消毒制度。教室、居室定时通风换气;各种用具、玩具定期消毒,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讲究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
(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尤其防止牛奶以及奶制品的污染。
(4)在当地有猩红热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
(5)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发现聚集性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有的还会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为避免蜱虫叮咬,市民应尽量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到树木密集的地方,应该把头和面部进行遮挡,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
此外,蜱虫最喜欢附着到动物身上,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如不幸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容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